返回【0557 努尔哈赤来了】(第4/7页)  明鹿鼎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官报,但是这种报纸的寿命不长,不久就停办了。

    就办报年代而言,我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

    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随着造纸的发明和发展,东汉年间,我国用植物纤维造了纸,《邸报》已用纸来抄写,从而使《邸报》得到进一步发展,更便于发行和传递。

    到了唐代,由于驿道的改善,《邸报》的传送就更快了。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后世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唐玄宗时(公元13年到55年)最早关于邸报的书面记载是孙谯的《经纬集·读开元杂报》。记载着某日京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等等,开元杂报只是孙谯自己加的称呼,并不是官方正式名称。

    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

    宋朝《邸报》的发行时间趋向固定,明代设立专门出《邸报》的通政司,专门管理《邸报》的出版发行。

    到了明末崇祯年间,《邸报》从手抄或木刻印刷改为活字印刷,规模也就更大了。

    清朝时代《邸报》发行量更多了,后来改名为《京报》,成为广大官吏、学者、甚至平民都能阅读的报纸了。

    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

    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道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代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

    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

    112年《邸报》或《京报》一直出版到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了刊行。

    无论是中国的《邸报》还是西方的《每日纪闻》,都是古代的媒介,虽有现代报纸的雏形,但仍与人们普遍概念里的报纸有着非常大的出入。

    而韦宝辖区出现的这五六十个报业刊物,已经具备了现代报纸的所有特征。

    现代报纸有三大特性,即刊载新闻;定期出版;公众发行。

    16世纪中叶,是人类历史上航海大发现的时代。地中海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基础,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城颇为流行的威尼斯报,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