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188 造城墙】(第4/7页)  明鹿鼎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织结构上已经和这个时代有明显的区别。大家都住在‘集体宿舍’,但并不是‘大锅饭’形式,每个人都被独立计算工薪。

    罗三愣子按照韦宝的要求,把人都带出来了,大清早便在甲中的广场上列队等候。

    这些人分为正式编制和临时编制两种,只有一百多人获得了正式编制,其余都为临时编制,当初最先从关外带回来的一批人,还有韦宝从山海关附近和抚宁卫附近找回来的本地的一批匠户,已经大多数成为了正式编制,后面陆陆续续增补进来的人,则为临时编制。

    韦宝对正式编制和临时编制的比例要求是一比十,因此想从临时编制转为正式编制是有机会的,只是条件很苛刻,这也相对来说公平一些,每个人只要肯努力,能学习到特长,并能在工作中将特长转换成成绩,都有机会成为正式编制。

    由于是准军事化管理,即便不是护卫队的成员,这些人还是按照护卫队的编制来编成班排连营这种现代化的军制。

    韦宝之所以没有用这个时代的人习惯的军制,一方面是会犯忌讳,叫小旗官,总旗官,百户,千户这些,人家一听便要出事,你要干什么?要造反吗?你有什么权力私自封官?

    另外也是为了有别于这个时代的军队体系,形成独立于外的体系。从体制的建设初期,便是和大明朝的体系严格区别开来的。

    以后这些人习惯了在他的体制内生活,就是打也打不走。死也要留在他的体制内,这是韦宝建设天地商号的初衷,不管是走科举路线,还是走造反路线,他的体制都是独立的,都是属于他个人的,这点十分明确。

    大明朝的军制在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中央设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改为五军(即中c左c右c前c后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征讨c镇戍c训练等则听命于兵部。

    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

    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c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

    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指挥使,为地方统兵长官。

    都司之下,在冲要地区的府c县(州)置卫或设所。一般卫由卫指挥使率领,辖5个千户所,共5600人;千户所由千户率领,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百户所由百户带领,辖2个总旗,共112人;总旗辖5个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洪武二十六年,定全国都司c卫所,共设都司17个c行都司3个c留守司1个c内外卫329个c守御千户所65个。

    大明的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人。

    明朝军队分为京军(亦称京营)和地方军两大部分。

    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

    洪武初年,京军有48卫。成祖迁都北京,京师接近前线,京军多达72卫,并正式成立了五军c三千c神机三大营。

    平时,五军营习营阵,三千营主巡哨,神机营掌火器,战时扈驾随征。

    以后,京军制度累有更易。此外,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如锦衣卫和金吾c羽林c虎贲c府军等12卫军,以及隶属御马监的武骧c腾骧c左卫和右卫等4卫营。

    地方军包括卫军c边兵和民兵。

    卫军配置于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于东起鸭绿江c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称“九边”。

    民兵是军籍之外c由官府佥点c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c义勇或弓兵c机兵c快手,西北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