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4 章(第1/4页)  在韩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黄的鸡蛋,汤面上飘着几段葱花。简直是艺术,看得孙艺珍母女目瞪口呆。母女俩都没想到这个有些儒雅的男人做起菜来不仅轻车熟路而且还是顶呱呱的色香味俱全。

    看来女儿以后有口福了。孙妈妈心里美滋滋的想道。

    饭菜上桌之后,老头子看着以前没见过的三道菜,疑惑的看向老伴。孙妈妈就把刚才厨房里生的事添油加醋的讲述了一遍。

    老头子顿时面带笑容的冲着一脸羞涩样的金秀一点了点头,先喝了口西红柿蛋汤,眼睛一亮,接着又各自夹了一块锅包ròu和醋溜白菜。放在嘴中咀嚼了两下,马上笑容放大赞不绝口,一边用眼神看向女儿,一副你捡到宝的样子。让孙艺珍不禁苦笑起来。

    这一餐吃得非常尽兴,孙父即兴的朗诵起了诗词,虽然语调掌握的不太好,但是音还是比较标准的。诵着诵着突然卡住了,显然把最后一句忘了。看着有些尴尬难受的老人家,金秀一想也没想便迅的接上了最后一句,并用正宗的中国话和准确的语调诵了出来。

    这下可把老头子喜欢的不得了,连连问金秀一还会些什么,能不能再背诵一,在孙艺珍复杂忿忿和父母兴奋期盼的眼神中,金秀一正了正嗓子,抑扬顿挫毫无停顿的背诵了一苏大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直把老人听得如痴如醉,一家人都沉浸在词的意境当中不能自拔。

    苏轼这《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而韩国不少老人青年热爱中国诗词(青年占少数,老年人居多)并致力研究,以会中国的诗词而自豪。显然孙艺珍的父母一家就是如此。

    良久,老人双目放光的望着金秀一,一副找到知音忘年jiāo的表情,“小金呐,能否给我们解读下这词的意思啊。”

    看着老人放佛找到心爱玩具的纯真渴望的眼神,金秀一只好略过孙艺珍扫视过来带着浓厚杀气的眼神,答应下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开去,这还要从中国历史最著名的赤壁之战讲起,不过这个时间恐怕是不够了……”

    接着看到老者求知欢喜中遗憾的眼神,金秀一咬了咬牙,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做一回好人。向孙爸爸不厌其烦的讲起了《三国演义》介绍起诸葛亮,周瑜,曹cāo,赤壁之战……

    这顿饭一直从上午十二点半“吃”到下午五点半,直到家里的电话响起,孙艺珍一而再,再而三的“慎重提醒”这才结束了金大侠的业余说书生涯。一家人才恍然,时间已近黄昏,并“自觉”的把剩下的时间留给了两个看样子急需沟通的年轻人,殷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