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2 章(第2/4页)  沉没的甲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带弹yào辎重以及重武器。这些大宗物资,在军队出发之后,由各地陆续向前转运,首先通过海路或陆路汇聚到鸭绿江畔的朝鲜边境城市义州,以此为中转枢纽,再分别向平壤城运输。

    甲午战争时代的中国陆军,尽管通过购买和自造,已经部分装备了不弱于西方的先进qiāngpào武器,但无论是战术思想、军队制度,都滞留在中古时代。对待重要的后勤保障问题,进驻平壤的各支中国军队各自为政,各支军队各有一套后勤补给线的办法。勇营军队原本有长夫制度,即编制在军队里的民夫,但出征事机急迫,又为节省钱粮考虑,各军大都没有随带长夫。于是从义州到平壤运输辎重粮饷的工作,必须要由军队自行完成。和其他各军一样,左宝贵的奉军也被迫从本就不多的兵力中,分出军队担任运输队,“敝军八营三千五百人,除后路转运,只三千人”。[14]              守御平壤(2)

    从当时其他军队的报告里,后路转运的纷乱情况可见一斑。后路转运队,一般使用出国前自行携带的车辆,由于朝鲜境内土地贫瘠,骡马缺乏草料喂养,只能从边境城市和朝鲜就地雇牛和民夫帮助,7头牛拉一辆车,每天要支付2两5钱。[15]由义州通向平壤地势崎岖,且只有土路,各军运输队在一处拥挤,加上连日yīn雨,道路泥泞,牛车行进本就缓慢,由此更显滞涩。奉军有一次冒险改走水路,从义州将军粮装上木船,沿近海驶进大同江,耗费了8天时间,左宝贵都觉得较陆路便利得多。[16]

    感觉到这种后勤状况既效率低下,又分散各军兵力,牵扯统兵大将的精力,李鸿章于8月底致电左宝贵等,提出各军后勤运输应该统一,集中购买2400头牛,按照驿站的模式,从义州至平壤沿途设立12站,流水接递运输,所用人员由兵力最多的盛军派出。然而正值秋收,朝鲜百姓不愿帮助军队运输,淮军大管家盛宣怀协调也不得力,直到平壤大战bào发,统一后勤的构思仍然是空谈。

    中国军队中并没有近代化的参谋部、司令部机构设置,所有的事务不分巨细,都要汇总到统兵大将一人来处理,尽管随行人员中会有一些师爷、幕友帮办,但这些人的知识积累面对复杂的行军、作战事务,能否适应,是个极大的问号。

    除去令人揪心的后勤,装备问题也是左宝贵极为cāo心的事情。相比驻防直隶和旅顺、大连的淮军、毅军,关外奉军因为地方财力不丰,装备稍显落后。临行前,李鸿章曾答应设法从上海筹措毛瑟qiāng1200支、子弹20万发给奉军,加强战力。[17]但当时很多省份都在新募军队,军械需求急迫,盛宣怀私下将这批qiāng械卖给了台湾巡抚,“本存上海,因钧电未定,已为台湾买去”。[18]几经周折,李鸿章才从旅顺的军械库存中竭力匀拨出了500支新式毛瑟qiāng、10万发子弹jiāo给奉军。[19]考虑到赴朝奉军的重火器只装备有2门加特林机关pào和6门小行营pào,李鸿章又另拨给20门新式的毫米口径克虏伯行营pào。奉军“原只有三千五百人,兵数本不甚多,若由所带各营内再分拨pào队,则步队qiāng兵兵力过分”,左宝贵于是就已经解到的12门行营pào,向盛京将军裕禄申请新募一营pào队,结果在官僚公文、汇报的层层拖宕下,直到平壤大战bào发,pào队也没有组成,李鸿章赠与的新式火pào成了装饰品。[20]不过即使这支pào队组成,临时招募的老百姓能否有效cāo纵近代化的火pào,仍然令人担忧。

    平壤地处朝鲜西北方平原地区,东临大同江,有舟桥相通对岸,全城四周围绕高10米、底部宽7米、顶部宽2米的城墙。进驻平壤后,各支清军分防布置,修建工事。平壤城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