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7 章(第2/4页)  蒋介石全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成jiāo值则由4亿4700万元增至540亿5100万元。但台湾当局对此尚认为不甚理想。

    1966年台湾已完成三个四年计划,工农业经济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

    在这个基础上,蒋于1966年推行台岛的社区发展计划。1972年,又制订了《社区发展十年计划》。其具体办法是自省到县、市、乡、镇都划分社区。全台共划出了3890个社区。

    社区中进行三项基本工作:

    一、基层工程:各种地方建筑工程、包括水利、jiāo通、旅游等项建设。

    二、生产福利:主要是改进各项生产技术、职工工资和生产园地,如办渔塘、农业作物、林场等技术作物作业区,作为社区地方公共经济体。还有各种卫生设施。

    三、精神lún理:lún理道德、精神风貌方面的建设。

    到1978年已完成3359个社区的建立。

    这种社区制,实是一种全台xìng的经济、福利、精神三者的综合建设,对提高台湾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有重要作用。也可以叫分区承包制。

    稳定物价措施

    由1961年至1972年为台省稳定物价时期。这期间的物价上涨率:趸售物平均年上涨率为1.88%;零售价上涨率为2.84%。物价变动比较稳定。

    农产品物价上涨幅度不大。平均年上涨率为1.87%;耕种农产品价格上涨率略大,平均年上涨率为2.29%;畜产为19.1%。但林产和渔产却波动较大。林产品1965年和1968年上涨13.8%。1972年却又下跌了33.88%。渔产品在1962年、1963年价格下跌。1964年和1971年又逐渐上升。而1972年又下跌20.04%。

    台省城市物价上涨平均年上涨率为2.84%。其中食物类、教养娱乐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分别为3.42%和3.47%,并有持续上涨趋势。衣着类价格稳定。平均年上涨率为0.88%。

    1966年和1970年价格未涨,且偶有下跌。居住类、jiāo通通讯类呈平稳上升,年平均上涨率为2.46%和1.31%。医yào类价格在这十余年间呈u字形变化过程。

    总之,此时期(1961年至1972年间)物价特点为稳定上涨过程,既稳又上涨。

    物价为何这样呈平稳态势呢?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生产增加快速,物资供应充足。总的特点是人口增长率低于生产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为3.16%。故人增加需求低于物资供给的增加。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二)虽货币供给率快,但开放程度提高,全省贸易总额迅猛增长。1961年贸易总额在“国民”生产毛额中占29.8%。到1972年已占70.1%。因而存款率和贷款率增长均大于货币供给增长率。此时期通货平均增长率为17.07%。而存款增率为19,25%,贷款增长率为19.98%,均超过17.07%之比数。因而物价稳定。

    (三)国际市场价格稳定,此时期,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也比较稳定。1962年和1963年进口物价反而下跌。

    1966年至1969年,进口物价无变化。1971年至1972年进口物价又开始上涨较快。台省资源贫乏,农工原料多赖国际市场,故国际市场稳定,给台省带来重大好处。

    (四)财政收支健全。由于台省经济发展迅速,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无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十余年中增加3.53倍,而收入则增加3.73倍。其年增长率,支出为13.73%,而收入则为14.13%。1969年盈余最多,竟为支出总额的7.59%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