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二章 芬芳悱恻(三)(第1/3页)  倾城帝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桓钧烈所想要的承诺便是如此。只是他定未料到我竟这样快的、这样轻易的便跳入这陷阱中。

    愣怔过后,桓钧烈轻笑一声:“帝姬言重了。孤与帝姬俱是自本国利益出发,不得不慎之又慎。且孤与帝姬虽不过几面之缘,却也了解帝姬为人,当之无愧‘冰清玉洁‘四字。何况……要令凉鸿与胡汝彼此长远恒久相交,不必非由帝姬留于胡汝。”

    我微微一愣,抬眸看向桓钧烈。他神情却讳莫如深,看不出丝毫端倪。心知话至此处,此事已算是定下了八九分。而余下的一二却是更为关键处。

    “微臣等已详细拜读过凉鸿国书。其中提及凉鸿与胡汝边境关卡减少兵力,十年之内互无侵扰。此等条件确是能看出凉鸿诚意,但——天下人已皆知泛夜所予凉鸿的国书,其上内容所载,乃是二十年相安,十年之内,泛夜凉鸿边境不设关卡。若与此相较……凉鸿会否有轻视胡汝之嫌?”

    颇有些咄咄逼人,一名胡汝礼官在得到桓钧烈授意后迫不及待地开口。我并未立时答话,而是由隋农等先去应对,心中暗忖宗政煦这一着着实高明。按常理说,泛夜向凉鸿递交的国书可谓币重而言甘,凉鸿为国之利益几乎毫无拒绝的道理。但偏生萧显晦剑走偏锋,果断回绝。然而即便是如此出人意料,泛夜仍然藉由此封震动三国的利诱国书,迫使凉鸿在与胡汝对话时骑虎难下。高于泛夜所提条件自是不易,若低于这二十年年限,便会令胡汝生出对凉鸿真诚几分的怀疑与不甘。左右如何总是不妥,宗政煦这一手,先棋难为,后手却更为毒辣。

    回过神来,我笑着听隋农正问过那人名讳,抬了手示意已有些着急的隋农稍安勿躁:“牛俭侍郎所言,本帝姬造访胡汝前已同十皇兄详尽探讨过。凉鸿国书虽说或有不尽完美之处,却是十足真心。牛侍郎若说轻视二字,委实委屈了凉鸿十皇子殿下与胡汝将士往昔并肩作战的情义。”

    不待牛俭着急,我已转向桓钧烈:“牛侍郎既将凉鸿国书与泛夜国书比较,月穆便将十皇兄曾对泛夜此举的分析简略转述。十皇兄曾道,两国之间,若签国书,信诺便为先。而以泛夜新帝以往行为,凉鸿不可能彻然相信其信义。但胡汝却实乃可堪久往之邦国。故此今日月穆才登入胡汝宝殿之中。至于牛侍郎所挂心的二十年之期,十皇兄与月穆俱觉得,这时日太过遥遥无期。”

    “二十年旧梦,轻鸥素约,霜丝乱、朱颜变。”轻吟慢颂,我轻启朱唇,一字一句:“鸿渐重来,夜深华表,露零鹤怨。”

    桓钧烈于高台之上沉思,下首坐着的牛俭却无这份耐心听我念诗诉说:“帝姬满腹诗书,岂不闻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理?今日不论风花雪月,还是为两国友交先将眼下之事解决为上啊。”

    意有所指的瞅了桓钧烈一眼,我回眸冲牛俭歉意一笑:“是本帝姬多言了。牛侍郎一心为国,实令本帝姬生出这许多感慨来。还请牛侍郎勿怪。”

    “但想来月穆与十皇兄之意,皇上也已理会。”扭头看向桓钧烈,我视而不见牛俭在一边急切欲言模样,渐渐严肃了语气:“总而言之,便是凉鸿认为二十年变数过多,并无益于凉鸿与胡汝往来。若再论泛夜所提的十年之内,边境处无两国兵力……这等信口开河之款约,皇上信否?牛侍郎信否?胡汝臣民与凉鸿臣民信否?”

    一连三问似乎打断了牛俭本想说的话。木了神情呆在原处,牛俭自觉缄口不言。他左侧的礼部尚书薛泰举很快反问:“不知帝姬所指为何?”

    正对薛泰举,我朗声道:“适才与皇上,与几位大人的谈话中,无论是本帝姬还是各位,所用以形容凉鸿与胡汝之间关系的词汇俱是‘相安无事‘。这便说明,在座诸位俱是心知肚明。而今三国,从来称不得一声‘安堵如故‘。既非秋毫无犯,谈何一笔勾销?依泛夜所称,最好的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