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风花雪月 流年轻转(二)(第1/3页)  新唐chuán q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名声,绝对是累人的玩意。名人,让人当猴子般围观,连年幼时尿了几回床换过几次尿片都叫人扒出来娱乐,当真是裸无处遁形。



    沈睿可没有暴露癖,名声这东西于他而言绝对是羁绊。做人哪,闷声发大财,低调是王道。一辈子弹指数十载,当活的潇洒自在些,适当逐利可,过度求名累,什么“活在世人心中”呀,什么“他死了但他仍活着”呀,太虚幻飘渺了,活便好好的活,死就自在的死,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这才是真正的裸来去无牵挂呢。当然,活着,就会有牵挂,有难以割舍的情怀,如亲情,如爱情,如友情,为了这些无法忘怀,世人奔波追逐,但求心安,但求无憾,因而会有求名逐利,会有取舍得失。然,活,终究是活自己,痛苦伤悲,欢喜欣慰,无人能替,难忘与不舍,到头来终教雨打风吹去。平淡的过,平凡的活,个中滋味,如人饮水。



    只是啊,有时候,你不想出名,偏生就出了名,恰如有些人千方百计想要出名却一直出不了名。人生,就是这么任性,根本不按套路出牌。



    自魏晋以来,文会之风渐兴。文会文会,文人饮酒赋诗或切蹉学问的聚会,亦称雅集,以文会友也。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于会稽郡山阴之兰亭召举集会,与会者凡谢安c谢万c孙绰c王凝之c王徽之c王献之等四十一位名士,得诗三十七首。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此即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兰亭集会”。



    兰亭往后,文人竞相效仿,文会雅集兴起风行。大唐南渡,战祸纷乱数十载,文风之风乃息。及至南北达成默契划河而治,不用刀兵,换取相安。战火既息,承平之后文人骚客关于家国河山情怀的抒发似乎再无ji qg,取而代之的是花间流水歌舞升平。文人,亦爱热闹,或者说是亦喜欢出风头。嗯,酒深不怕巷子深,那是屁话。尤其是自认有几分才学的文人,总是在抱怨时不予我,在埋怨天生我才却无用武之地,唉,天生丽质偏掀不去遮面轻纱呀。所谓隐士,只是在最无奈之际作出的最无奈的选择,久居深山无人知呀。当真能闲看云卷云舒笑迎潮涨潮落?生恐满腹才华无处施展才是。文人相轻倒是真的,在同行面前狠狠的表现,若是能以碾压的姿态出现在世rén iàn前才是大快我心呢。是以,所谓文会或雅集,与某世的同学聚会倒也异曲同工,一般的为了彰显自我以期获取高人一等的成就感与满足欲。



    只是,自兰亭后,雅集的形式与宗旨渐趋多元化,不仅仅是名人玩弄风骚的集会,在某些个特定的日子里汇集一些文人,诗词唱和,雪月风花,也有提携后进发掘新人之意。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嘛,歌伎尚有“花魁”之争呢,更何况是文无第一的文化人。似今夜,鼎丰十二年的七夕文会,有前枢密使辛弃疾幼安先生c文坛大家沈老爷子翰轩先生及沈老夫子明义先生坐镇,且有信州府知府钱知书及提学郭禀义等当地官员列席,文人云集自在情理之中。呃,一个个都憋着劲儿要在本次文会出出风头。需知,中秋后便是院试,年后便是乡试,能在这关键节点博取印象分,实在是大有裨益呀。



    文人,风度是必须要滴。围在“稻花香里”的人不少,却拥而不挤,井然有序,甚少言语,凝神静听本府郭提学诵读先前收集的文稿。每念完一篇,便有轻微的议论声,写过文章诗词的细细咀嚼一番,暗自比较,或欣慰或沮丧,表情不一。



    沈睿曾是文科学霸,鉴赏诗词尚可,心里暗想,这些文稿虽说大部分乏善可陈,譬如说沈氏三英中的大郎沈聪沈彰之二郎沈慧沈隐之c同为“信州三杰”中的饶家千里驹饶安杰和徐元杰一一一一一一八都黄塘人徐仁伯,肤色黝黑,为人谦卑,正是先前落水者之一。这四人皆是信州有名的才子,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