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七章七子之殇(第2/12页)  琅琊墨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自己这个最小的弟弟。几个哥哥都是看着这个最系哦啊的弟弟长大。

    后世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王氏凝c操c徽c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如今,我们了解一个他的生平,只能从他王涣之写过的一首诗中,抽丝剥茧的发现他的个性,兰亭集会,王涣之有诗一首:“去来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他自己在酒后感叹道,古来今来的悠悠古人,虽然身穿粗布衣服但却做着家国天下的事情,不因贫苦而改其志向,在古往今来的历史尘埃中一直坚守着这自己的轨迹,无论哪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人固执的走在自己坚定地路上,被历史遗忘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总有一些人只能活在当时当下,只能做到影响他自处的一方世界。更多的人只是历史面板前的一只只成群飞过的鸟儿,与它而言,鸟儿曾经飞过,更多的是并未再湖面上留下剪影,重重叠叠的鸟儿的确飞过,也不会在乎自己的身影在湖面停留多久。

    三哥王肃之,字幼恭,是一个比四弟王涣之更低调的人,参加父亲兰亭集会,留下匆匆一撇的诗作:“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吟诗曲水濑,渌波转素鳞。”

    魏晋的诗作一开南北朝山水诗山水诗派先河,后世谢灵运继承魏晋风流的ji qg山水之了,虽然国家在更迭,家园在变迁,但人之情赋予这一片天地从未变过,尽管东晋的这几位山水诗无法与后世的名家名作相比,但朴素的情感已经在酝酿,兰亭宴集序的诗作距离建安派风骨已经过去百年时间了,战火的烧毁了的家园可以重建,战火打破的家庭可以重组,战火烧尽的焦土可以恢复生机,战火不成触及领域战火带来的重生让昔日的豪情不在,或者走形,风骨可以无奈的摇头变成了风流,诸子百家统统可以入道炼丹,世俗的困局无法满足人们的解脱,天地这一片大牢笼,笼罩着世间的你你我我,除了打战还能做什么,不修仙怎么活。众多道家士族子弟曾经不止一次的思考这当时的那一片世界。

    六子王操之,字子重,擅长草书隶书,得其父书风之体,官职历任秘术监c侍中c尚书c豫章太守等职位,王羲之一门七子为培养着一位武将,很可能原因就是王家自从王敦霸持朝政,最后死后罗哥分尸的下场,无论是来自朝廷的削弱,还是王家的断臂自保都年无任此后在踏足军政大权,只是游走在文职类的大大小小官职之中,只有后来司马昱担任丞相,叔父家王彬二子王彪之出任过镇军将军之职位。

    王羲之虽然退居乡野,而且此后永不入仕途,但他并不阻止自己的孩子们在朝廷为官,得知自己的侄儿王彪之来会稽任职的消息,王羲之深感欣慰写信给他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非常期待他,对于聚少离多的王氏各族尤其是王羲之父亲之一代的兄弟姐妹大多辞世相聚,堂兄弟们也是在为各自的家庭奔波,虽然王家在整个东晋王朝门生遍天下忙自己的宗亲或朝堂为官,或在外地任职,大多的时候已经被无情的时间打的七零飘落,自从琅琊王导仙去,再加上王敦之流的霸权失败,王家开始走下坡路,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王家已经自此再无一个中坚力量振奋家声,当初,王敦之乱失利后,王导在朝廷与外戚庾氏家族涡旋争斗,在外围的政治地盘斗争中王导数次邀请王羲之来京助他一臂之力,重振王家辉煌,王导深信,凭借王羲之的才华与名声,重振王家名声指日可待。

    虽然王羲之与他的父辈相处不太融洽,但喻队同龄人,王羲之还是有一颗包容之心,王导次子王恬与王羲之感情就不错,在永和二年迎回父亲的棺椁是王恬与王羲之跑前跑后,鞍马劳顿的卖力准备着大大小小的下葬事宜。结识王恬不得不说起他的哥哥王悦,还是王羲之少年时期,王羲之c王悦c王述被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