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之“最后的中流砥柱”(第1/3页)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儁(jun),史书中亦作朱俊,字公伟,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自幼丧父的朱儁家世贫寒,他的母亲以贩缯为业,所谓缯就是丝织品。少年时的朱儁就以孝养生母而闻名乡里,得到上虞县长山阳人度尚的赏识,用为门下书佐,后来又将他举荐给了会稽太守韦毅,在郡里任职。

    朱儁生平喜欢仗义疏财,史书记载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有一个叫周规的人被公府征辟,由于家境贫寒,为了买一身像样的衣冠服装而挪用了公款,结果无力偿还。朱儁就将母亲所贩卖的缯帛偷出来帮他抵债。这件事被母亲知道以后当然要被责罚,但是朱儁却很淡然地说道“小损当大益,初贫后富,必然理也”。第二件是,熹平二年,当时的会稽太守尹端因为受到妖贼许昭(即小说中被孙坚联合州郡官兵所剿灭的自号“阳明皇帝”的会稽妖贼许昌)的牵连,又征讨失利,被判了个弃市斩首的罪名。正是朱儁携带数百金轻装简服来到京城为其上下打点,才终于改判为输作左校(类似于现在劳动改造,是东汉政府针对犯罪官员的一种惩罚)。尹端被免除死刑自然很高兴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朱儁也从没有对他说过。

    后来继任的会稽太守徐圭举朱儁为孝廉,担任兰陵县令,又由于他表现出色被东海相表荐。正赶上交州群贼并起,州郡失守,以梁龙为首的叛贼聚众数万联合南海太守孔芝,攻破郡县。当时的交州刺史软弱不能禁止。

    于是在光和元年,即拜朱儁为交址刺史,令其募兵前往交州平定叛乱。朱儁回到家乡招募家兵以及征调兵士,共计五千余人,兵分两路向交州进发。当来到交州州界的时候,朱儁并没有立即出兵平叛,而是派人前往交州诸郡,一方面观察叛贼的虚实,一方面宣扬威德以达到震慑敌心的目的。朱儁的做法果然起到了作用,有七个郡愿意归顺朱儁,于是他联合了这七个郡,共同出兵攻打梁龙,将其斩首,降者数万人之多,不过十天就平定了交州之乱。

    朱儁以此有功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黄金五十斤。后来又被调回京师担任谏议大夫。

    公元184年(光和七年)黄巾军之乱爆发,朱儁以右中郎将的身份与左中郎将皇甫嵩一起,持节,分别统兵讨伐颍川一带的黄巾军。按着汉朝以右为尊的习惯,朱儁应该是这次讨伐黄巾军的主要负责人,相当于总司令。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朱儁先与黄巾军交战的原因。

    不过由于朱儁对黄巾军的实力估计不足,轻敌冒进,结果被黄巾波才所部打败,被迫与皇甫嵩一起退守长社。后来凭借着皇甫嵩的军事才略,终于反败为胜,平定颍川c汝南c陈国一带的黄巾乱军。皇甫嵩将讨伐黄巾军的功劳推给了朱儁,朱儁也由此晋升为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

    之后皇甫嵩被调到北方去接替董卓讨伐冀州的黄巾军,而朱儁则去讨伐宛城一带的黄巾军赵弘韩忠所部。他联合当时的荆州刺史徐璆及宛城太守秦颉,共合计一万八千人,围攻宛城两个多月,不能攻克。朝廷以此想要征召朱儁回来,幸亏司空张温谏阻,汉灵帝才打消了这种想法。张温是这样对汉灵帝说的“昔秦用白起,燕任乐毅,皆旷年历载,乃能克敌。俊讨颍川,以有功效,引师南指,方略已设,临军易将,兵家所忌,宜假日月,责其成功。”很明显张温的理由是临阵换帅于军不利,这或许也正是张温“杰才”的一次突出表现吧。

    朱儁在朝廷的责备当中加速了攻城的节奏,终于斩杀了黄巾军首领赵弘,而韩忠则继续据守在宛城。朱儁令军士起造土山以观察城中动静,进而将韩忠逼退到一处小城。韩忠等人本想向朱儁乞降,却被朱儁以“今海内一统,唯黄巾造寇,纳降无以劝善,讨之足以惩恶”的理由拒绝。

    朱儁的这种做法是极不明智的,这样做直接把韩忠逼入了绝地死地之中。正所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