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确记载,但个人揣测这样的事应该是有的。而两人以此为隙,正如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互相攻伐,应该也是有的。最后董卓发现丁原部将吕布与丁原有矛盾,于是诱吕布杀丁原,而并其兵。
第五个要杀董卓的是袁绍。
董卓入主朝政以后,没多久就与众大臣商议废帝另立,当时袁绍在侧公然反对,与董卓拔刀相向。董卓怒道:“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袁绍拔出佩刀勃然说道:“天下刀锋利的,难道只有董公一个人吗?”说着横刀于胸前退出宫门,悬节于上东门,投奔冀州去了。虽然这一段记载于《献帝春秋》,与《三国志》稍有出入,但是袁绍横刀而去是肯定的,在他的心里已经对董卓起了杀心是没有错的。
第六个要杀董卓的是越骑校尉伍孚。伍孚的故事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
董卓擅行废立以后,得罪了朝中公卿,伍孚常怀愤恨,常常于朝服内穿小凯藏利刃,伺机刺杀董卓。可惜最后因为董卓力气强大而行刺失败被杀。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考证这场行刺事件,很可能并不是伍孚的个人行为,是朝中几位公卿大臣的合谋事件。
第七个要杀董卓的人是曹操。
孟德献刀刺董卓的故事,借着《三国演义》为世人所熟知。虽然并没有史实证据证明,曹操行刺过董卓,但是他弃官改易姓名逃离京城的行为,和董卓对他的通缉,都说明他对董卓一定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行为,曹操逃到陈留以后“散家财,合义兵”并与张邈联合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在董卓被孙坚打败逃奔长安的时候,又是曹操率轻骑追击董卓。却由于兵力相差悬殊被董卓大将徐荣打败。
第八个要杀董卓的应该是关东义军,即小说中的十八路诸侯诸侯。
公元190年,即汉献帝初平元年,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留邺城,给其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兗州刺史刘岱c陈留太守张邈c邈弟广陵太守超c东郡太守桥瑁c山阳太守袁遗c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众各数万。
虽然实际历史上并没有小说中说的十八路诸侯诸侯那么多,各路诸侯之间也是各怀鬼胎,而且真正打仗的只有孙坚和曹操以及张邈属下卫兹所部,但是至少在名义上关东义军,这些人是要讨伐董卓的。
第九个要杀董卓的是司徒王允。
第十个要杀董卓的是仆射士孙瑞。
第十一个要杀董卓的是尚书杨瓒。
在小说中王允巧使连环计,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故事。在《资治通鉴》中王允与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密谋诛杀董卓,并且邀请吕布参与其中。
第十二个要杀董卓的正是吕布。
吕布本是董卓亲信,时常负责董卓的护卫工作。两个人本来誓如父子,可是不知道董卓发了什么神经,竟然因为小事掷戟投射吕布,吕布拳捷遮挡方以避开。而这件小事或许正是由于吕布与董卓的一个婢女私通而引起的吧。史书中没有直说,但是这个婢女正是小说中貂蝉的原型。
当时王允颇与吕布交好,吕布把董卓掷戟投射几乎见杀之事告诉了王允,正被预谋诛杀董卓的王允洞察到了契机,于是以言语挑拨吕布,希望吕布能做内应。吕布游移不定,说道:“奈如父子何!”王允说道:“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邪!”吕布这才恍然大悟,遂与王允等共谋诛杀董卓。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场事变。
董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