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之“忠烈”孙坚(第2/3页)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为胜打败吕布胡轸,华雄正是在这一战被孙坚斩杀的。由此董卓惧怕,暗中派遣李傕求以和亲。孙坚怒斥说道:“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李傕抱头鼠窜。孙坚于是继续进兵到距离洛阳九十里的地方。这时听说董卓迁帝都入长安,正在指挥火烧洛阳盗掘皇陵。乃引兵与董卓交战在陵寝之间,董卓抵敌不住,败走逃往渑池。逃得性命的董卓感慨的对部下说道:“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



    而后孙坚又率先攻入洛阳与吕布交战,吕布寡不敌众,突破重围而走。那时候洛阳城满目疮痍,数百里内断绝人烟。孙坚怅然泪下,乃命人扑灭大火,填塞被董卓盗掘的皇陵,以太牢之礼祭祀。然后分兵函谷关,驻守新安c黾池两地之间,以阻断董卓的退路。他自己则引兵退还鲁阳。而时为奋武将军的曹操则接过了追击董卓的任务。



    孙坚为什么要在接连获胜的情况下选择了退兵呢?有人说是因为他在洛阳城中得到了传国玉玺。其实那些都只是小说家的演义罢了!真正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就在战事进展到一半的时候,孙坚向袁术催督粮草,袁术却因为惧怕孙坚成功,而不发军粮。孙坚夜驰百余里去见袁术,说道:“董卓与我,本无仇隙。今我奋不顾身,亲冒矢石,来决死战者,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而将军却听谗言,不发粮草,致坚败绩,将军何安?”袁术踧踖不安这才调发军粮。



    在这号称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军当中除了孙坚和曹操,还有那个只在小说里勉强算作一路的刘关张以外,哪一个是真正来讨伐董卓的呢?哪一个是真正来匡扶汉室的呢?不都是各怀鬼胎,想要观虎争斗,等着坐收渔利吃现成饭的吗!面对这样的联军怎能不让人心寒,进而灰意懒呢!就在曹操因为兵少追击董卓大败而回的时候,联军的大营里正在笙歌燕舞。曹操愤慨地对各路诸侯说道“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或许这也正是孙坚想说而又没说的心里话吧!



    就在董卓迁帝往长安以后,关东联军的内斗就开始了。先是兖州太守刘岱干掉了东郡太守桥瑁,后是渤海太守袁绍赶跑了冀州刺史韩馥,公孙瓒和袁术当然也少不了来凑热闹。熙熙攘攘的军阀割据大战,在孙坚心里或许只剩下心痛了吧。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却在这种心痛中落下了人生的大幕。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c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寿只三十七岁。



    那么孙坚为什么一定要去攻打刘表呢?有人说是为了图王霸业,可也有人说只是为了去报私仇。《三国志》虽然说是受了袁术的指使,但是以孙坚的性格,在经历了讨董之后,又怎么可能继续依附于袁术这个“冢中枯骨”呢!其实以小a看来两者或许兼而有之,既然当时长沙属于荆州治下,时任荆州牧的刘表乘人之危,借讨董之后孙坚所部实力大损的机会,收复长沙将孙坚驱逐,这样的私仇应该是有的。而在经历了莫大的打击之后,重新去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或许孙坚的争衡天下已经开始了吧。可惜由于轻敌冒进,终于战死沙场,我们也因此看不到他叱咤风云的时代了!



    纵观孙坚的一生,到处是赫赫的战功,他以少年发迹,东征西讨常无败绩,虽然势微却依然不惧董卓,身先士卒终于反败为胜,使得董卓不敢窥伺关东。凭的是他天生的勇敢与胆识,以及非凡的见识与谋略,在某些方面他的个人魅力甚至还要胜过曹操。而他所作的一切为的却是一匡天下的理想。陈寿说他“有忠壮之烈”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正所谓 “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