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之“如议郎”袁隗(第1/3页)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短评今天的三国风云人物之前,我想微评两个不太重要,却又冲天豪气的“大丈夫”



    丁管,史无所载,或者为罗贯中杜撰人物。



    公元189年九月朔,董卓请汉少帝升殿议事,满朝文武大臣尽皆出席不敢不来。董卓拔剑在手,对众大臣说道:“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废立策文一道。宜为宣读。”就命令李儒将策文宣读了一遍,遂废少帝为弘农王,请奉陈留王为帝。李儒读完,董卓叱令左右将刘辩扶下金殿龙椅,解其玺绶,北面长跪听候发落。刘辩与母亲何皇后,嚎哭不已。满朝文武莫不悲惨。可是——却没有人敢发一言。



    这一段虽然是小说演义,却与历史无所出入,是真真正正的历史。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资治通鉴》都没有任何一个人——在这里——就在董卓废少帝的时候挺身而出仗义直言。真是让人情何以堪啊!一向倡导忠义的罗贯中自然是看不下去的了。于是不由自主在这里杜撰了一个忠臣丁管的形象。小说原文如下:阶下一大臣,愤怒高叫曰:“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书丁管也。卓命牵出斩之。管骂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后人有诗叹之曰:“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伍孚,字德瑜,东汉末年汝南吴房人,官居越骑校尉。大多数人都知道孟德献刀刺董卓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伍孚cáng dā一刺董卓的故事。刺杀董卓的第一人乃是伍孚。



    董卓鸩杀少帝以后,每日淫乱宫廷,奸宿宫女,残害忠良,祸害百姓。伍孚心中愤慨不已,决定伺机刺杀董卓,于是每天穿小铠藏短刀利刃于朝服之内。一天,董卓入朝,伍孚迎上前去,拔出短刀刺向董卓。却因董卓力气强大,被其抠住,终将伍孚揪倒,喝左右武士将伍孚擒住(《三国演义》中为吕布将其揪倒擒住)。董卓喝问道:“是谁叫你造反的?”伍孚怒目而视,喝道:“你又不是天子,我也不是你的大臣,何反之有!你罪恶滔天恶贯满盈,人人得而诛之!我恨不能将你车裂以谢天下!”董卓大怒,命将伍孚牵出剖腹施以千刀万剐之刑。伍孚致死骂不绝口。后人有诗赞伍孚道: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罗贯中安排在小说丁管和伍孚被害之后的两首叹赞之诗,皆以“丈夫”结尾,可谓慷慨激昂,浓墨重彩。不由让人赞叹,丁管伍孚虽死而犹容。就连后世的书评家钟敬伯也感慨地写到:“丁管击卓而死,伍孚杀贼而亡。两人并称丈夫。忠魂犹绕汉庭。”



    虽然也有人说,伍孚少智,不如曹操“献刀刺董”来的机智,可以全身而退。其实以小a看来,曹操固然聪明保全了自己,又干出了一番事业,可毕竟落得个奸雄少忠的名声。伍孚固然少智,或许迂腐了点,毕竟留下了汉末忠臣的盛名,也死的壮烈,死得其所。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一位则与这两位正好相反,他就是袁隗。



    袁隗,字次阳,豫州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别看他在《三国演义》小说里只出场过三回。名字出现不过六次,却是个位列三公,官居太傅的大官。据《后汉书》记载袁隗“少历显官,先(袁)逢为三公”。何进当政的时候,因其德高望重任其同录尚书事。也一同参与了谋诛宦竖,招外兵入京的全部过程。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看到袁隗有任何一句有价值的建议,或者劝阻过的话,哪怕是像袁绍一样出一个馊主意都没有。看《资治通鉴》里关于袁隗的记载,最有趣的,记忆最深的就是两个字“为”和“罢”。



    “(熹平元年)十二月,以大鸿胪袁隗为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