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回 元晦讲学白鹿洞 九渊谈诗庐山秋(第1/2页)  唐宋诗聚讼演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贤弟在南康军任职期间,三哥亦在江西任职,但公务繁忙,无缘一会,只听说贤弟恢复白鹿洞,重新开启白鹿洞书院,真乃功德无量的盛事,愿听贤弟说说白鹿洞书院讲学之事。”

    “三哥过奖,为弟在南康军任职,辖区内正好有唐时太子宾客李渤青年时读书的旧舍‘白鹿洞’,但已经残破不堪,因此我牵头修缮旧馆,于此讲学”

    原来,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宋孝宗任命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第二年三月,朱熹刚一到任,就遇上大旱天气,正值播种育苗季节,旱情使农事万分艰难,情况危急。

    朱熹来不及细想,就带领军民兴修水利,引水保苗抗旱,一直忙活到秋收,总算农家收成未减,仅星子县粮食歉收,遂奏启蠲(读捐)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

    看看即将入冬,山林萧条,朱熹又到管内各地巡视,看看冬天还有什么需要修缮的设施,免得来年促急。

    这日,朱熹来到五老峰下陂塘,突然忆起,此地不就是唐朝李渤隐居读书之处嘛!李渤曾饲养一匹白鹿,白鹿时常尾随李渤,于各处游玩,时人称呼李渤为白鹿先生,称李渤读书处为白鹿洞,后李渤为江洲刺史,重修白鹿洞,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南唐于此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学”,一时间,白鹿洞书院闻名于天下。

    朱熹在田间地头c山麓林塘各处寻找,可哪里有闻名遐迩的书院,但见村落依稀,林壑相间,白鹿洞却无从寻找。

    问了很多村民,才在一些耆老的依稀记忆中,指出个大体位置,到得该处,也没有什么洞府,只是一个小平坝子,四维青山围绕,俯视如洞,因此得名。

    然而洞内房屋残破,杂草丛生,一派荒凉,哪里像一个文化圣地?

    朱熹览今抚昔,感慨良多,旧时王谢堂前燕,犹能飞入百姓家,这大好的白鹿洞书院,却荒凉得连燕子都不来做巢c生活。

    朱熹决定恢复书院旧貌,因此积极倡导,拨款c捐献c义工,一番忙活,第二年三月,居然各项工作都已完成,书院落成,房舍俨然,就差藏书和讲学的师资了。

    藏书这事,急不来,慢慢购置,同时慢慢由人捐献,可讲学的先生,可不是一般乡村私塾的先生可以胜任的,来书院听讲的学子,都是各地的青年才俊,还有已经学有所成的文化名人到此交流,因此,师资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朱熹自己讲学经验丰富,上课时人满为患,杂坐满屋,可全靠自己也不行,况且自己有公务在身,也不能时时躬亲,自己的弟子,虽说能领会自己的学术精义,也能授课讲学,但毕竟形式单一,总需要一些变化。

    正在忧虑的当口,陆九渊来访。

    朱熹想起陆九渊曾经和自己有一场“鹅湖辩论”,探讨治学之道c为学之方,不知那一阵春风,把象山先生陆九渊吹来了,连忙组织书院师生,隆重欢迎陆九渊的来访。

    等欢迎仪式过后,延入客堂,看茶落座,双方都有些矜持,虽礼数周到,但毕竟学术不同,曾经唇枪舌剑战斗过一番,现在同坐一堂,双方倒无所忌顾,可双方的弟子,眼里仿佛充满敌意,随时准备再辩论一番。

    “象山先生到访,书院增辉啊!”

    “晦翁言重,此次来拜见晦翁,有一事相求。”

    “你我之间,何来相求?有事直说,都是分内之事。”

    “嗯!吾兄子寿”陆九渊哽咽难言

    “怎么?九龄?”

    “吾兄子寿,已经仙逝。”

    “哎呀!子寿,子寿,鹅湖之后,竟成永别。”朱熹潸然泪下。

    陆九渊反倒安慰朱熹:“晦翁不必难过,吾兄自从上次鹅湖之会,一直念念不忘晦翁,现在斯人已逝,特地赶来,求晦翁撰写墓志,此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