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章 清口战役(第1/2页)  朱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瑾逃奔淮南,朱温无论如何也要斩草除根,收掉这个祸害。因义子朱友恭援救武昌节度使杜洪得鄂州(今武汉市)制控权,鄂州地尽长江之力,顺水即可到达金陵,朱温决定利用这个航运之便谋取淮扬,抓拿朱瑾。

    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曾因受难于蔡州秦宗权的部将孙儒而向朝廷上表,举朱温为淮南节度使兼东南招讨使救援广陵。时因武宁军节度使时溥作祟,朱温未能成行救援。和杨行密错失交集。

    杨行密自幼丧父,历经贫贱,凡事很会换位思考,宽厚体谅,能和部下同甘共苦。且早慧多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更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孙儒领三万蔡州健卒对他几次围剿,只有不到一万兵力的他都因听从部将谋士正确意见而得以安全无虞。

    先是听从谋士袁袭意见,将高骈心腹海陵(今江苏泰州)镇使高霸杀死,整合他的部下为己所用,增加兵力。孙儒攻打扬州,面对数倍于己的凶悍蔡州兵,杨行密几乎守不住,想退守海陵,袁袭说庐州(安微合肥)是我们起步的地方,城池完好,粮草充盈,可作为东山再起基地,杨行密就退据庐州。庐州易攻难守,杨行密图谋洪州(今江西南昌),袁袭却以宣州更易得手,得手后与庐州可互相呼应为由,劝说杨行密夺取宣州,杨行密果然成功夺取宣州。孙儒占据广陵(今江苏杨州)日久,坐吃山空,又开打杨行密,意欲谋求粮草给养。杨行密扛不住,想退走铜官,此时袁袭已死,另一谋士戴友规献谋说:“孙儒虽兵精将勇,但后劲不足,我等可与其不断周旋,令其疲软。弃城而走,更易就擒。”部将刘威亦附议:“背城坚守,可不战而使之疲累,再谋兵戎。”杨行密于是咬牙坚守,避而不战。孙儒果然久耗不起,士兵冻饿,又染瘟疫,无力战斗。杨行密倾其所有兵力,终于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7月3日在广德大败孙儒,斩其首并传递京师向皇帝报喜。将孙儒降卒取五千身强体壮的,让其穿上黑衣,肩披铠甲,曰:“黑云都”,给予优厚待遇。每次作战,将这些蔡州健卒引为先锋,屡屡破敌。孙儒临死,慨叹刘威避战不出的战术,道:倘若我有如此智将,焉会失败至此?!

    打败孙儒,杨行密成了江淮强藩,他更大肆扩张,将淮河以南,长江以东州县尽收囊中。

    杨行密“驰射武伎,皆非所长”。但他擅长抚御将士,推心置肠,无所猜忌。军事上如此,民政能力更胜一筹。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6月17日,苏州常熟镇使陆郢生俘苏州刺史史成及,以州归附杨行密,杨行密带兵抄检史成及府邸,满屏的书籍药物,却未见有奢侈物品,令他颇为感动,认定史成及是一个清官,不计前嫌留任续用。

    江淮本富庶之地,杨行密当政,政宽事简,招合遗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加上他与各地藩镇交战,胜多败少,保住了江淮一带的相对的社会稳定,使得农桑经贸繁荣昌盛。杨行密本人甚是自律,“非公宴未尝举乐”。他经略江淮,为日后南唐及大宋打下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

    杨行密史称南吴太祖,乃五代十国中的十国第一人。

    中原战事连绵,眼看着朱温歼时溥,围朱瑄,打朱瑾,杨行密屡收到朱瑄兄弟的求救,对朱温日渐强大心有隐忧,只因江淮战事频扰,实在无暇施援朱温的对手,虽曾于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11月上表朝廷要求易州,定州,兖州,郓州及太原同心协力讨伐朱温,联军尚未组成,汴州已将郓州占据,迫降兖州,杀了朱瑄,赶走了朱瑾。

    失去家园的兖州节度使朱瑾带着同样有家难回的河东大将李承嗣,史俨来投,杨行密简直喜不自胜。江淮将士擅长水战,不善骑射,有了朱瑾的中原勇士和李承嗣等沙陀骑兵的加持,谋取天下何尝不能?

    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9月,朱温以庞师古为先锋进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