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9 章(第2/4页)  正说清朝十二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观点,他说:“高宗不以置之后宫,特营西苑中一楼,以为藏娇之所。后并于所居之地,筑回教礼拜堂,并使内附之回民居其旁,屋舍皆用回风,以悦妃意,其承宠可想。”也有部分

    专家学者认为宝月楼之建与香妃无关。他们的依据有两条,一是乾隆帝在《宝月楼记》中说:

    顾液池南岸逼近皇城,长以二百丈计,阔以四丈计,地既狭,前朝未置宫室,每临台南望,嫌其直长鲜屏蔽,则命奉宸,既景既相,约之。鸠工戊寅之春,落成是岁之秋。

    《圆明园图册远瀛观正面》

    乾隆帝讲得很清楚,所以建宝月楼是因为中南海南墙“直长鲜屏蔽”。建宝月楼可起到屏障作用。戊寅年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宝月楼于这一年春天动工兴建,当年秋天完工。(|www.biqugedu.com)

    二是《御制题宝月楼诗》中有“南岸嫌长因构楼,楼临直北望瀛洲”的诗句。在诗注中乾隆帝进一步讲了建宝月楼的用意:“瀛台皆前明所建,惟南岸向无殿宇,故为楼以配之。”由此可知,建宝月楼完全是出于遮挡、配景的需要。乾隆二十三年(1758)建宝月楼时,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乱正在嚣张之时,清军正全力以赴平叛,胜败难卜。而香妃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入宫的,所以也就不会是为了取悦香妃而建宝月楼。

    香妃地宫(徐广源提供)有椁无棺之谜。清朝棺制,无论是皇帝、皇后,还是妃嫔,其棺木皆为内外两重,内为棺,外为椁。其区别只是木质、尺寸、颜色、纹饰、漆饰遍数的差别。有关人员清理香妃地宫时,竟发现香妃的棺木只有外椁,而无内棺。会不会是盗墓贼将内棺盗走了?在已清理的所有地宫中,还没有发现内棺被盗的先例。盗墓贼一般只盗随葬珍宝。内棺是木质,其价值远不如随葬珍宝高。笔者曾遍查地宫,没有发现内棺的残破碎片及可疑形迹,只发现外椁的一侧被砍透了一个长175厘米、宽60厘米的洞,其他部位基本完整。要从这个洞中取走内棺是不可能的。只有将外椁拆散,或将外椁盖完全揭开,才能将内棺取出。而香妃的外椁既没有被拆散,也没有被打开过。这一切都表明,香妃入殓时,根本就没用内棺。

    为什么不用内棺?这可能与香妃信奉伊斯兰教有关。我国的回族和维吾尔族都信奉伊斯兰教。这两个民族的人死了都不用棺,而是将遗体裹上白布后,直接放置到墓穴内。乾隆帝为了民族的团结,一向尊重香妃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也有可能香妃在临终前向皇帝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于是乾隆帝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表面上仍按照大清皇家的传统形式使用外椁,但不用内棺,既维护了皇家的脸面和尊严,又尊重了香妃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满足了爱妃的要求,可谓两全其美。以上只是笔者个人的看法。到底香妃为什么只用椁,不用棺,有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考证,也有待于文字档案的证实

    第四部分 扑朔迷离的香妃(6)

    死亡之谜。关于香妃的死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被皇太后赐死,另一种是自然病死。前一种说法最具代表xìng的就是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展出的所谓香妃戎装像下写的文字说明:

    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或有称其美于中土者,清高宗闻之。两师之役,嘱将军兆惠一穷其异。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师。帝命于西内建宝月楼(即今之新华门)居之。楼外建回营,毳幕韦鞴,具如西域

    式武英殿浴德堂浴室穹隆顶,又武英殿西之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筑,相传亦为香妃沐浴之所。盖帝yù藉种种以取悦其意,而稍杀其思乡之念也。讵妃虽被殊眷,终不释然,尝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国破家亡,死志久决,然决不肯效儿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