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Sect. 127. 晋王殿下(1)(第2/3页)  颠倒火焰周世宗与符皇后故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殿下,请随臣进来,慢慢从细观看。”郑仁诲满面笑容,恭敬地示意道。

    自从进封的诰命公诸世间,所有的臣僚部从便都改口管君贵叫“殿下”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皇子都有资格被称呼为“殿下”。历朝惯例,能够被称呼为“殿下”的只有三个人:皇太后、皇后、皇太子。也就是说,皇子之中,只有太子才能被称作“殿下”。大周的臣属们以“殿下”称呼君贵,意味着他们已经将君贵视为皇太子、视为官方认定的储君了。

    君贵并没有被正式册立为东宫,臣属们这么看,除了因为大周的皇嗣之位根本没有别的竞争者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晋”这个国号的含义非同小可。

    在五代时期,“晋王”不是一个会被随便赐封的王位。

    理论上,国号中常以“秦”居首,在多数朝代“秦”的位次都比“晋”靠前,因为秦国是最终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皇朝的战国七雄之尊者。而且,五代军阀普遍崇拜的唐太宗在继位前也是“秦王”。不过,具体到当时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晋”却有着比“秦”更特殊、更靠前的地位。

    这是因为,五代时获封“晋王”的几个人都是当时的大能者,远比同时代获封“秦王”者的名声、功业要强大得多,所以在当时朝野心目中,“晋王”就逐渐具有了神圣的强悍意味。比如,后唐的实际开创者、后来被追封为武皇的李克用就是“晋王”;他的军神儿子、后唐庄宗李存勖也是“晋王”;再后来,石敬瑭也是先被辽人封为“晋王”,再进封“大晋皇帝”的。

    另一方面,从皇位的实际传承情形也可以看出,获封“晋王”的,后来都成了皇帝(或者被追尊为皇帝)。所以,“晋王”同时又兼具了皇储的尊贵意味。

    强悍而尊贵,这就是皇子郭荣被加封的国号为“晋”的原因。

    早前齐王高行周薨逝,朝廷为他议赠,官家郭威把理论上居首的“秦”国给了他,而刻意留下了“晋”国之号。那时朝野上下就都心知肚明,官家要把“晋”这个国号留给谁了。

    以最重要的皇子出任开封尹,也是五代时期的一个传统。这就等于将帝都政务大权交到嗣君手中,算是皇帝对嗣君在继位之前的栽培锻造和实政演练。比如后梁太祖朱温登基之初,就以皇子朱友文为开封尹;后晋高祖石敬瑭,以皇义子石重贵出任开封尹;后汉高祖刘知远将此位授给了长子刘承训;即便在汉隐帝刘承祐时期,刘承祐虽年轻无子,却也将开封尹之职正授给了皇弟刘勋。只有在皇家子嗣实在不成熟、无人可担当开封尹大任的时候,这个职务才会由外臣如王瓒、桑维翰、侯益等担当-而且到了后来,外臣就不再能除授开封府尹的正职,而是挂以“权知”之名。

    所以,皇子荣此番返京后被任命为开封尹,符合五代时期的这个传统,没有任何悬念。

    至于功德使,这是一个荣衔。功德使本身是宗教方面的主官,总管僧尼、道士、女冠等的名籍和功役。其时佛道并行,信徒甚众,宗教具有令朝廷不可小觑的精神力量。以皇子兼任功德使,不仅是从朝廷正命的角度肯定宗教的存在意义,确保宗教的发展不与皇权发生冲突,也有以宗教为皇家求得福佑的意思。

    今日,郑仁诲引领着君贵在晋王府中转了一大圈,将房屋园林逐一看过,又回到客堂中,方笑道:“臣见识有限,即便竭尽全力,也只能将王府修整到这个模样了。倘若有哪里不周到、不合殿下的心意,还请殿下示下。趁着蔡国夫人和皇孙女尚未迎接到府,臣立时叫工匠们整治,完全来得及。”

    君贵笑道:“郑副使说哪里话来!这座府宅恢弘壮丽,远过所期,我只恐它过于奢侈,伤了朝廷俭素之德,岂有不周到之议?郑副使用心至殷,用力至勤,也真是辛苦了。”

    两个人又客气几句,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