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四章(第1/2页)  九洲风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卖掉陈府,搬到铃铛阁老宅的陈元云身子骨一直不爽,但还得强撑着惨淡的家业,他又写信给京城的陈元群,请兄弟帮着介绍个挣钱的买卖。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陈元群的回信中,没直接说买卖生意,却拐弯抹角

    讲了些盐政上的事,说什么朝廷的盐政又要变了。

    原来,为了与英法联军讲和,清政府只好低头向洋人赔款近二千万两白银,便增开口岸,派驻领事;同时又得剿灭国内的捻军和太平军,真可谓捉襟见肘。朝廷真没钱了,军费向哪要?掌管总理衙门的的恭亲王奕訢和中堂曾国藩同时想到了搞洋务,而两江总督李鸿章则把目光盯在了国内盐商的钱袋上一一增加盐税,同时更加逼这些人募捐。可自打道光十二年将盐引改成票盐后,谁有钱谁就可以倒腾盐票,盐商世袭的zhuān ài垄断寿终正寝。原先那些银子打着滚儿都花不完的老辈盐商们被一剑封喉,盐利锐减,一年下来,去了开销,所乘无几,加上朝廷四次三番地责令捐献,许多盐商要么倾家荡产,要么个个家底穿了帮

    盐c漕历来为大清重要的税收来源,特别是每日里都离不开的盐,更让经营它的人很快暴富。人人明白的事情,皇帝自然更明白,所以,“官盐”始终由朝廷把控着,“贩私盐”者一旦被抓,绝对要掉脑袋。李鸿章清楚:现如今国库空虚,不先让盐商们富起来,又怎能刮他们身上的油?他让新任两淮盐运使的丁日昌先放出口风:今后不再对两淮发新票,也不再扩招增添新盐商。盐改的第一步就是先给盐商们一点儿甜头。

    陈元群的回信中,虽对盐改或洋务内幕闪烁其词,但隐晦之中也暗暗向他传递了一个信息:将所有的本钱拢到一起,贩盐,吃进盐票!或日后如曾国藩等挤身洋务c兴办船泊c机械制造等私有实业只可惜,陈元云是“几度遭蛇咬,一辈子怕井绳”,对朝廷的所谓新政早已畏之如虎,生怕这是朝廷给盐商或有钱富户设下的又一圈套,因而对陈元群的指点满怀犹豫。可是,当他终于明白自己与一次发财的机会失之交臂,并捶胸顿足连肠子都悔青了的时候,那已经是后话了

    除去陈元云这类己被折腾得鼻子麻木的主儿,大多数的商人嗅觉都是相当灵敏,他们很快也通过各种渠道获知朝廷的盐政要变和举办洋务的重要性。那些原本就以贩盐或漕运为主业的盐商c漕运老大们反应尤为强烈,无论是老一辈的还是新一茬的,也不论是买卖大的还是买卖小的,谁也不想瞪眼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以至于不惜重金买卖行贿,千方百计要从盐运衙门里多倒腾弄出几张盐票来或钻营海漕两运。许多一直做粮油c丝绸c皮货c古玩c票号生意的人,也挖空心思地往盐堆儿里边或海c漕两运扎。

    龚洪魁的宝贝儿子龚少聪,早早便得到了信儿,他又向小诸葛和文家打探,再次被证实后,龚少聪二话没说,急忙赶回家向父亲报告喜讯。

    龚少聪兴奋地对说:“爹,咱也搞点儿盐票吧?”龚洪魁淡然一笑:“你还是年轻,毛嫩。这事,我早些天就知道了,咱们刘家,绝不跟着起那个哄。”龚少聪奇怪地问道:“怎么?您不想贩盐?那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啊。”龚洪魁道:“谁不知道盐是个好东西,人只要活着,就离不开盐,做这种生意比收人头税还保险。可它到底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发财,并不由咱掌控。朝廷想让你发财,吊儿郎当的人也能发;朝廷一旦变卦,就是再会经营的人也白搭。否则像杜家c陈家这样顶尖的漕运大盐商,怎就一赔到底了呢?”

    龚洪魁说这话不无道理,漕运或盐道上的沟沟壑壑c漕运大佬和盐商们的沉沉浮浮,让许多旁观者局外人都感叹万千。他不想让自己的后辈子孙挣这种担惊受怕的钱,尤其现在,龚家靠洋人发了家c财

    大气粗的人,并不把漕运或贩盐的生意放在眼里:“儿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