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 一剑归真(第1/3页)  剑胆箫心侠骨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出世剑,意即跳出方外,摒弃名利,剑笃于人。

    其剑理重在顿悟,一朝参透,万剑证道,讲求剑招随心而动。

    古籍《青霜经》曾有对这一剑理的文字记载,这无上境界在剑道上有个术语,唤作“归真”,修出世剑达“归真”境界时,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剑已不存于天地间,我即剑道,剑道即我。日常一言一行,处处渗着剑意,但无一处有剑。剑者去剑,返璞归真。真正达到“归真”境界之时,已出尘绝世。

    长白门开派祖师端木先生昔年曾摸到一点“归真”境界的门槛,晚年得证“归真无剑,人无归真”,感慨人生百年尚且不够用来修炼“归真”,“归真”此境只应天上有,凡人年寿难以证道。这也验证了这剑道百年来,非无大才,但确实无人可以达到“归真”境界。

    那老道自言修四十年的出世剑,便是为了寻证太上玉虚剑道,这“玉虚”在道教便是洁净超凡之意,玉虚宫则是元始天尊的道场,乃阐教祖庭,道门的“太上玉虚”与《青霜经》上记载的“归真”正是同一境界。

    归未央自言已忘却了承影先生所授的华山剑法,三十岁时沉剑天池,看似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然而这并非“归真”境界,只得几分形似。

    手中无剑,说的并非弃剑c封剑,也非指以天地万物作剑,而是超然于物外,不假借他物作剑,人即是剑,呼一口浊气也可啸成剑气;心中无剑,说的并非忘却所学剑法,而是不拘于剑理,一招递出,毫无剑迹可循。我即剑道,剑道即我,剑已融入人道,达到合而为一的境界。

    入世剑,意即投身江湖,仗剑求道,人笃于剑。

    其剑理贵在恒久,非一日之功,应勤于招式的反复琢磨与修炼,随着浸淫剑道的时日渐长,心得体会便能鞭辟入里,出剑的手法也越是老到。

    古籍《青霜经》对这一剑理的文字记载尤其赘言,因为这入世剑是众生剑,大多数江湖剑客选择修炼入世剑。较之那寻不见c摸不着的出世剑,入世剑就实在多了。若说出世剑带着些许仙气,那入世剑就多了几分人气。入世剑对悟性要求较少,对根骨要求较多。《青霜经》没有任何对入世剑之无上境界的文字描写,因为入世剑的修炼本就永无止境,若修炼得当,勤加修习,境界可与日俱增。

    方余拜入长白门下,却毅然一剑入世,在众生间证道,这在鬼婆婆归未央看来是了不得的。需知长白门在出世剑的修炼上颇有些门道,三代弟子的剑法都可通神,若说世上谁人能率先突破“归真”境界,放眼天下当属长白弟子。而方余却选择了一条众生路,弃捷径而走大道,这一来是因为方余志在江湖,二来也有余伯溪自己的一番思虑。

    余伯溪修习“乱剑”却未向方余传授长白出世剑的窍门,反倒是让方余兼学百家,修习入世剑法,乃是因为余伯溪自幼便从出世剑开始学起,人到中年方才醒悟长白门三代未能突破“归真”境界的根本原因,但那时他出世剑根基牢固,无法尽除,此生已无望“归真”。若说方余正是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玉,那余伯溪就是那个巧手的工匠师傅。没有入众生世,一味自顾自地遁世修习,终会达到一个瓶颈,最多便如端木一般,摸到一点“归真”的门槛。只有从入世剑开始学起,体会过众生疾苦,由人笃于剑,迈入剑笃于人的境界,方才有望突破。

    需知,天下剑理最初无分出世c入世,只有世人才能选择出世c入世。

    以人为本,人道如此,剑道亦是如此。

    当然,并非天下剑客由入世剑转出世剑都可一脚迈入“归真”境界,其中应视个人天资根骨而定,正如那老道的师尊早年间便断言他此生无望得证太上玉虚剑道,这四十年也不过是老道一厢情愿罢了。这老道已是剑道大才,当世能胜过他的剑客,一只手也数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