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章 扑朔迷离(第1/3页)  乱世将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求推荐,求收藏)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一道道霞光如一条条金色的丝带,平铺在这满城的亭台楼宇之上,折射出一片片光亮,与这沿路吆喝的客商小贩一起,烘开了早市热烈的气氛。

    李弘刚刚与灵儿吃过早饭,廉直便找来了,说是根据其父的吩咐,带李弘前去魏国学宫。

    说起这魏国学宫,严格来说,并不是一所正式的学府,而是一所招贤纳士的场所。它是魏王根据信陵君的建议所设立的学子辩论的场所,以求选拔出一系列治国安邦的能人贤士,使得魏国国富民强。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唯一的专门学府是设立在齐国国都临淄的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国相田齐的创立的高等学府,它始建于齐桓公时期。“不治而议论”则是其办学的主旨,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ti g一ng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然而,稷下学宫因田齐而兴,也因田齐而衰,经历了大概一百五十年的时间,渐渐荒废了。

    回想到昨日与廉颇的对话,在想想自己如今的处境,李弘知道,乱世之中,求生尚且困难,怎能

    事事顺遂,合人心意。

    “目前我尚无根基,虽有天机营在手,却也只能勉强自保,明面上的实力半分也没有,此时回赵无益,反倒有可能受到迫害。或许,暂时待在魏国,等待时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望着那熙熙攘攘的人流,身影攒动不息,李弘慢慢释然,跟随着廉直的步伐,向着魏国学宫所在的城门的方向走去。

    不得不说,魏国对于人才的招收力度还是很大的。

    从道路的转角放眼望去,人山人海,大致估计约有千人,他们几人围在一起,互相小声谈论着什么,气氛十分热烈。

    而台上则有两人正在激烈辩论,而两旁的席案上,两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在那里细细品评,时而蹙眉,时而欣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而坐在台上正中席案的主审官,则是那夜有过一面之缘的信陵君魏无忌,不同于那两位评审,信陵君脸上的神色古井无波,并没有半分喜色。

    李弘本来想静静地看着,本来不想参与这“孰是孰非”的辩论,在他看来,争论这种问题,往往没有结果,还会招惹麻烦。

    有道是,说人是非者,定是是非人。与其在台上夸夸其谈,还不如作壁上观,顾自待在一旁聆听欣赏,也好借鉴一下,弥补缺漏,李弘如是想。

    但你可不知,自从廉直那日从廉颇听闻李弘乃是纵横一脉当代鬼谷的嫡系传人,出于少年心性,心中甚是好奇。因此这几日,每每想要在李弘这里“寻幽探密”,不料都被李弘搪塞过去。但是今日,在如此合适的场合,怎会让李弘轻易躲过去,于是,一把拉住李弘,进入了人群之中,寻机让李弘“露几手”,一探鬼谷之学的风采。

    正在人群中穿梭的二人,好巧不巧地,冤家路窄地,廉直一时看见了魏琪,忙忙拉了一下李弘的衣袖。

    这时,李弘也看见了魏琪,但恐怕招惹麻烦,于是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廉直,装作宛若没有看见,赶忙匆匆而过。

    却哪知魏琪眼尖,不肯放过李弘,稍稍退后几步,撞了一下李弘,佯装讨论学问,道:“这位学子,吾尝闻孔夫子与其徒之言,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不知子以为如何?”

    魏琪一边故作姿态地请教,另一边却在心里暗暗冷笑道:“你个土里出来的乡巴佬,以为傍上了高枝,就能冒充富有学识的先生了,哼哼!不自量力。”

    一旁的几位学子也是放眼看来,似有些戏谑之色,等着看李弘的笑话。自古文人相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