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我们文化迟早要崛起 ——读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有感(第1/2页)  银河清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事隔多年之后,因我懒惰心滋长蔓延,害我失了太多的向上心与好习惯。而今,看完此书,心中为之振。但想,态度一经改变,将自今日起,重塑新的人生态度,走一段专属于自己的人生经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经典长存,思想不朽。借任公之言,但开风气不为师,若果能开此风气,则吾将无愧于天地父母,亦无愧于自己。

    我喜欢这样一种风气,言论自由,互相真诚的批判成长,梁漱溟说,除康南海之外,其他人他皆尊重。话说作为两大维新主力的康梁,康却在历史的滚滚大潮中输给了时势,输给了弟子,也输给了自己。康的人生经历,在此按下不表,言之,意为人生坚持之不易。

    缓慢的历史进至一战末,任公《欧洲心影录》道出了科学万能梦的破灭,人类物质追求而致的空壳人生,行尸走肉致使道德沦丧。总之,中国人猛然发现西方不见得都是好的,这无疑是对中国思想界的一次大洗礼。

    我对此书心得颇多,在此捡主要的几个方面,一是态度的认知,二是现实的认知。

    一,我的人生态度

    哲学本是高深莫测的,在我这里却变了味,我把它化繁为简,方便大家理解,不要让我们感觉到隔自己很远,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哲学思想,只是大家都很低调,不像我老是把它挂在嘴边炫耀而已。我的哲学就是态度,态度是我对某人某事的最根本的看法和做法。

    (一)情感是态度的核心。

    于此,我倒是之前有过细想,因为在大学生活的无拘无束导致我的自由思想过分膨胀,而负的方面则是慵懒心的滋长实在让我自己都大跌眼镜。拖延带来的后果让你表面上或者短时间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而实际上它就像病毒一般,疯狂生长,已成势力,要知道,若让其站稳脚跟,则后患无穷,我曾在不知不觉中为这种消极面营造太多的借口,表面堂而皇之,实则愚不可及。比如社会多元化压抑所致;风气不开,人心之恶所致;现时未到必须如此做之时,能延便延如此种种迹象表明,我实在厚颜无耻至极。别人不知,难道我自己会不清楚吗?为着那也许并不存在的颜面而作些虚假的说辞。

    于是,那天我突发奇想,觉得是自己的“情”出现了问题,因为我竟可以“无情”,而我原本是有“情”的,却在大脑深处有了这样的思想。存在的是问题,可我并不想去解决,因为我害怕不能解决。本来我尚且能停留在情感的方面,可是道家消极避世,看似洒脱飘逸,然缺乏刚毅之力的思想却又在不时的左右我,于是连起码的情感便也不存在了。

    “情”乃我自己从消极之观反省而来,因为连所爱所恨所怜所叹所思都不能控制,我只能在静如死水般的思想空间中不能自由行动,困于其中而难以自拔,我在情与欲中缺乏一架桥梁,那便是行。四年大学的态度便是摒弃物质之所欲,而专注于精神之丰富,当我所看所学之书越多,在精神方面之探求就越深,深则狭,于是不得不将动转入静,而返现于生活中,便成今日之懒散局面。

    而“情”扩至“情感”并有哲学之意,不得不归功于此书,读完之后,越发系统起来。在此我便说情感了,其源于直觉的内动力,区别在于前由第一种向前之路,再有第二种忍让宽容之路,第三种避世之路。情感催生的态度,亦分多类,情感的分层也决定了态度,正情感和负情感所导致的后果则更不能,这里我提倡一种正情感,先要有情的魂。凡人类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人和事都要能触动并激发自我的正情感方是正道,无论社会风气如何,自己先得肯定自己,方能战胜自己。培养情感之行迫在眉睫也极为重要,亲情,友情,爱情是为人伦之情,而此处我说的情感则是极广义的说法,包含所有的情志在里面,这里的情感是一种由心志催生的欲为成就某种人生态度的源动力。所以,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