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西迁长安篇(第1/3页)  少年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然而很快,董卓又有主意了。他认为:有必要再召集高官会议,争取他们的支持。

    叫人开会很容易,但主持会议,董卓很没经验。上次议废时跟卢植翻脸,就是一典型例子。还有,这次跟上次可不一样:上次是议废,涉及的只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利益;这次是迁都,是成千上万人的利益。前者好办,后者工作若做不到位,那是很被动的。所以董卓决定改变策略,一定要先礼后兵。

    开会那天,董卓突然变得很温柔,也很有文化起来“诸位,高祖建都关中历十一世。光武帝建都洛阳到现在,也是十一世。我最近看了本神秘预言书《石包谶》,上面清楚写着: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

    要说明的是:西汉并非只有11任皇帝,如算上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昌邑王刘贺,则一共有14任皇帝;东汉也并非11任皇帝,如加上北乡侯刘懿、弘农王刘辩,则汉献帝刘协也是第14任皇帝。董卓硬要说十一世,不过就是为了迎合谶书上所说,同时也暴露了他的历史知识很有问题。

    于是司徒杨彪马上站起来反驳,提出三条反对意见:1光武帝迁都,是因为关中地区在王莽时代破坏严重,才搬来洛阳的。现在洛阳好好的,干嘛要搬去长安?2东汉建都洛阳已久,无缘无故的抛弃宗庙园陵,势必引起百姓惊动。3《石包谶》是本邪书,你也信?我想杨彪心里其实应该更想说:就那本破书,你也好意思拿来忽悠我们?

    对杨彪这三条反对意见,董卓愣了一会,没法回答。但都到这个时候了,不行也要硬着头皮上!

    于是董卓这样反驳杨彪“关中土地肥饶,秦国因此得以并吞六国。现在的长安,木材资源相当丰富,杜陵还有武帝时代的陶灶。无论多豪华的宫殿,不用多久,都能造成。至于百姓嘛,他们算什么?如有谁胆敢不走,我就派大兵把他们统统赶出关去见袁绍,甚至赶到海里淹死算了”

    三句不离杀字,杨彪心都凉了。好一会后,他又道“迁都是国家大事。动起来容易,但要再安顿下来就难了。还请董公您要三思而后行”

    董卓立马拉长脸,阴阴的道“杨司徒,你是不是想阻挠国之大计”

    董卓杀气腾腾,太尉黄琬一见气氛不对,立即站起来道“董相国请息怒。迁都是大事,杨司徒的意见也仅供参考罢了”

    汉朝三公两个都出来说话了,第三个自然也得说两句。司空荀爽见董卓迁都意决,如当场跟他闹翻,后果恐怕会很严重。于是赶紧出来打圆场“其实董相国哪里是想迁都呀?只不过山东联军逼得太紧,所以想留条后路,借故秦之山形,控制天下”

    两个和事佬一前一后,一唱一和,犹如一阵春风,把董卓的腾腾怒气拍的只剩一缕轻烟…就这样,会议在极度不和谐的气氛下,虎头蛇尾的收场了。

    然而怒气稍平的董卓一回到家里,突然又杀气腾腾起来。原因是黄琬一退朝,就给他上了一道奏疏。奏疏里再不见刚才会上那般温柔细语,而是很明确的表态——反对迁都!

    董卓火了!这黄琬原来是跟杨彪串通好,来给自己演双簧的啊?想跟我玩?老子就陪你们玩到底!

    2月5日,董卓以灾异为由,罢免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光禄勋赵谦升任太尉、太仆王允升任司徒。此举就是要告诉众卿百官:我不缺听话做事的人!

    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二人是董卓的亲信。当初袁绍出逃时,就是他们替袁绍说话,拦下了董卓的追杀。他们还曾建议董卓重用士大夫,董卓都听从了。可董卓万万没想到:这两个亲信竟也反对迁都,大为不爽的董卓决定新仇旧恨一起算。10日,董卓下令将伍琼、周毖二人斩首。

    刚杀完人,杨彪、黄琬二人便主动登门道歉,说不该阻拦董相国迁都。董卓笑了,看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