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0【投稿明报,巧遇食神】(第1/2页)  香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波,不亏!”徐文辉笑着坐上了的士车。

    相送的人有郑绍秋,还有吕良韦和陈美祺,有这些人的礼遇与交情,那些见风使舵的势利小人又算得了什么呢?!

    只是,离去的徐文辉,嘴角终于忍不住冷笑起来:“无线,我们迟早有交手的时候。”

    回到家的徐文辉休息了一天,整理好,看着那么多天的努力,已经有二十多万存稿。“是时候了!”

    这天下午,阳光怡人。

    柴湾嘉业街,工业中心。一辆的士缓缓驶来,停在一座大厦前。

    咔!

    车门打开,下来一个十七八岁左右的年轻人,他的臂弯夹着一个厚厚的公文袋。

    年轻人正是徐文辉,下了车的他第一眼就看到了眼前墨绿色的大楼,楼不高,算不上大厦的称谓,但在这条街上已经是很大了。楼前的广告牌上“明报大厦”四个字非常的显眼。

    大街中心。

    刚被九龙仓集团收购的电车有限公司。电车轨上,叮叮当当的古旧电车来来往往,对面是一排矮矮的旧唐楼,酒楼c书店c商店琳琅满目。

    “明报啊,就不知道你走运还是我走运了。”徐文辉长长舒出一口气,抬步走进大厦。

    香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造就了香江报业的繁荣。

    徐文辉刚来香江在黎粢家住的时候就有去打听,光是五六十年代新办的报纸就有85家,平均一年新办85家,大部分为中文报纸,虽然能坚持十年以上的凤毛麟角,但到了77年代,巴掌大的港岛,同时拥有近七十家报纸。

    这个时候,香江单就日报来说就有星岛日报c东方日报c太阳报c明报c成报c苹果日报c大公报c文汇报c香江商报等十几家报纸,此外英文报纸也有好多家。

    在这些报纸中,最出名和销量最高的报纸就是星岛日报c东方日报c明报三家。

    徐文辉把搜神记投稿的第一选择自然是金镛创办的明报。

    金镛对每一个中国人c华人来说都不会太陌生,徐文辉也不例外。

    而明报这个初期靠着金镛连载自己发展起来的报纸,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港人,甚至外地国人称之为香江的泰晤士报。

    尽管明报与查良镛在有关我国问题上常被人讥笑为“机会主义者”和左摇右摆的“墙头草”。但到1977年代,在“黄色新闻”和贩卖“三”盛行的香江,仅有的数份报纸中,只有明报走持平c踏实的路线,以客观和忠实的态度作为办报原则。

    也正因为查良镛的远见,明报已经被视为一份拥有报格的知识份子报刊,赢得很高清誉。绝大多数香江作家都以能在明报上刊登文章或成为明报的专栏作家而自豪。

    所以尽管金镛很抠门c明报的稿酬很低,但仍有无数作者趋之若鹜。

    如今,虽然金镛老爷子早已封笔不写,但以武侠起家的名报却可没有放弃武侠的连载。通篇连载c开作家专栏连载的情况还是经常能够见到的,只是比起通篇连载来,开作家专栏就少得多了。

    徐文辉自然不看重稿费的多与少,他不像一般人那样算计一得一失。

    他看重的是明报在香江人心目中的地位。

    换个角度说,在明报开专栏,是身份的象征。在明报都开过专栏,还怕搞不到钱吗?

    有些奇怪的是,明报大厦入口的正门竟然只有一扇门,这里只能容两个人出入,再多人都挤不下。

    徐文辉沉静的拿着稿子走进了去。

    走进去没多久,徐文辉就意外的撞见了一个熟人,哦,或许说熟面孔更恰当,不过比起记忆中的人,要年轻不少。

    望着迎面走来的中年男子,徐文辉打招呼道:“蔡先生,你好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