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第1/4页)  辩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西晋末年,诸胡乱华,群魔乱舞,洛京倾覆,中州士女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沿途常为匈奴、羯族军队袭击,往往一次便屠杀百姓数十万,以致赤地千里,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虎豹豺狼成群出现。

    寒风啸啸,侵肌入骨。枯死的树干连皮都被剥了,在寒风中“楞楞”作响,地上的野草连根也被挖得干净,只剩下一个个深浅不等的土坑。

    成千上万的难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处,扶老携幼,缓缓前行,犹如潮水涌动。饥饿、疲劳、寒冷,还有那挥之不去的对死亡的恐惧,清楚地写在难民们迷惘的脸上。有人立在路边,牵着瘦骨嶙峋的小孩子,有气无力地叫着:“换一个一样重的。”有人拿着利刀,红了双眼,三五成群,四处张望,一旦有人力竭倒下,便一拥而上,执刀分而食之。

    天黑时分,难民们便席地而卧。有人拾了枯枝,生火御寒,有人游魂般四处寻找食物,但连草根、树皮都被前头的难民搜刮得干干净净,哪里还有半点食物剩下。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头上,绝望的情绪在人群中蔓延。

    一名老者扶着一名年轻女子,坐在火堆边卖唱,老者取出一支胡茄,轻轻吹了起来。女子开口唱道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至意乖兮节义亏。

    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污辱兮当告谁。

    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她虽然脸上因为饥寒失去了颜色,但依稀可见长得甚美,神情颇有悲愤之意。身前放着一个破碗,里面空无一物。此等情境,谁还有余粮救别人。

    在不远处,一名白须老者听到曲声,放下手中的,跟着吟唱了几句,神情甚是陶醉,他衣裳破得几乎难以遮体,但举止间自有一番名士气度,点头道:“这女子唱得倒是不俗,想不到在此处居然能听到此等妙音,不知这女子什么来历。”旁边一名小厮回道:“杨司空,这父女俩每天晚上都唱,但从不开口乞讨,好生奇怪。”杨司空道:“这有何奇怪,想必原先也是有些身份的人,自重身份,宁可饿死也不愿乞讨,可怜可怜。”他本想打赏一二,但摸了摸怀中,空无一物,想起自己也一天没吃上东西了,不由得苦笑摇头:“待过了江,老夫再好好犒赏她。”

    一名浓须大汉正在火堆旁,怀中抱着一个襁褓,听到曲声,不由叹了口气:“这曲子甚是好听,若是阿荫在这,必定喜欢!”他将小半块饼取水化开,悉心地喂给怀中婴儿。他长得相貌堂堂,更兼身形雄壮,观之好生威武,神情间偶尔闪过一丝落寞,但旋即恢复那英雄气概。旁边的难民莫不觊觎他背后的包袱中的食物,但无人敢动手。原来,这名大汉数日刚刚加入的难民队伍,无人知其姓名来历,骑着一皮高头大马,马上挂着一支铁槊,多半是行武出身,寻常百姓哪里敢惹。他喂好婴儿,走到唱曲的女子身前,将剩下的半块饼放到碗里。女儿连声道谢,喜不自胜。

    在西北角的一处土坡后面,约十余人围成一圈,中间没有生火,皆沉默不语,脸带杀气。其余的难民都远远绕开,不敢接近。其中一人忽然站起,嚷道:“咱们一路从辽东追来,那人就在眼前,你们打又不打,走又不走,却害怕了么?”众人皆默不作声。一名老者喝道:“长风,你莫嚷,平大人在这里,哪有你说话的份。”众人都拿眼睛瞧着一名年轻人。年轻人苦笑了一下,“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过会等他睡着了,一齐动手,我平视冲在前面,你们谁也别想跑。”众人听了,都不接话,纷纷低下头躲避年轻人追问的眼光。良久,老者道:“那便这么定了。”说完,转过身,对着浓须大汉的方向抱拳:“四爷,职责所在,您老莫怪,萧某每年祭日定给您送一壶好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