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二章 一声叹息(第1/3页)  真武明龙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棣意兴珊阑的叹了一口气,有气无力的对着大帐外呼道:“传令兵。”帘幕一掀,传令兵雄赳赳步入帐中,到得近前纳头而拜:“参见圣上。”朱棣摆了摆手,对传令兵吩咐道:“传我口谕,通报各营主副各将,来我大帐,我有要事吩咐。”传令兵声音洪亮的应了一声是,不过,却犹疑着偷眼瞧了一下高踞帅椅之上的永乐皇帝。不过盏茶时间,为什么皇上给人的感觉

    号角声声,一望无垠的沙漠中,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拔营折返,声势何等壮观。军士们一扫先前的疲态,个个眉宇飞扬,虽衣着褴褛,但内心却雀跃欢欣。各营主副将军跨坐在战马之上,皆面带犹疑不解之色。午时军营中出现灵异之事,许多人都有耳闻,但在各营的戒律规避之下,却无人敢于公然宣扬交谈此事。偶有兵士交头相谈,无论所说何事,皆被军官疾声喝止。

    三日之后,大军行至一处叫清水源的地方,朱棣见路旁有一座石崖陡峭数十丈,便命大学士杨荣c金佑孜刻石纪功。刻石纪功后,朱棣观望碑文,怅然不已。突然,他一阵头晕目眩,众将慌忙围聚而侍。片刻歇息之后,朱棣神智转而清明。他望着石崖上的碑文,口中连番呢喃道:“吾一生戎马,历经风波,生于战火,噩于征途,这是我的宿命啊!”众将闻声,愕然相望,转瞬之后,乌压压跪倒一片。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下旬,大军回师到达榆木川时,永乐皇帝朱棣已经奄奄一息,不可救药。临终之时,他嘱托英国公张辅道:“传位皇太子朱高炽,丧礼一律按照父皇朱元璋的遗制bàn li”言毕,与世长辞,卒年六十五岁。

    噩耗降临,张辅c杨荣c金幼孜含泪议定,六师在外,不便发丧,严封消息,载着朱棣的遗体,仍然是翠华宝盖,亲兵侍臣拥护前行。暗中派人驰赴京师急报太子。太子朱高炽闻报,含恸迎入仁智殿,加殓纳棺,举丧如仪,葬于长陵。尊谥“文皇帝”,初始庙号“太宗”,至嘉靖十七年(1539)改庙号为“成祖”。

    京城,西郊,延寿寺。一间深处地底的密室中。室内氤氲着熏人欲窒的浓郁香气。形如墓穴的圆顶石室中间,一口长满青苔的深井凹现,一根长长的铁链垂入井中,不知是何作用。石室的里端,一张简朴质古的石床上,一个形容枯蒿的黑袍老僧盘膝而坐。

    在他的面前不远处,有三人肃立。一个身穿蟒袍官服,腰挎宝剑,老态龙钟的老者,一个面色苍白,身穿杏黄道袍,手执拂尘的道士,一个织金袈裟,眉目清癯,但却面色灰败的老僧。黑袍老僧双目凝视着锦袍老僧,久久之后,枯槁的面容之上绽开一个干巴巴的笑容,说道:“建文帝,别来无恙。”锦袍老僧灰败的面容之上透出一线萧索的意味,回道:“和尚,你错了。”

    黑袍老僧双目如同深井般幽深:“哦,?”锦袍老僧叹息了一声,闭目不语。黑袍老僧见锦袍老僧再无意交谈,便袍袖一卷,一阵阴风拂过之后,锦袍老僧已不见踪影。盏茶时间之后,深井中传来阵阵风雷赫赫之声,似乎在那九幽之底有着极为恐怖的东西在翻滚卷动。剧烈的震感直持续了很久才又渐渐平息了下来。

    道士似乎未为所动,而莽服老者已是瑟瑟难安。黑袍老僧的双目直视着道士,而道士则满面祥和的微笑而对。相持了一段时间之后,道士苍白的面容之上豁然浮现一抹血色,深吸了一口气之后跳开了视线。黑袍老僧哑哑干笑道:“一段时间不见,天师的道法又有所精进了。”

    道士形容之间掠过一丝惨然,微笑回道:“国师法力深不可测,贫道纵然不服,也是莫可奈何。”老僧玩味而道:“正因如此,我才好奇,何以天师道法如此精湛,却仍会身负重伤。”天师无奈苦笑:“天下之大,能人异世无所不有,就连贫道先前也不曾料想,此行会如此艰难,不过幸好不辱使命,侥幸而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