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章 道家学派对国人性格的塑造(第1/3页)  宇本倦,奈何眷恋心底的沉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封面

    题目:道家学派对国人性格的塑造

    学校:

    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之局为中国后世的文化奠定了一个极为牢固的思想基础,其中儒道二家影响最为广远,它们对于国人的性格塑造起着极大作用,以此奠基着这个神秘的东方世界。自从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以来,大量西方文明产物纷杂地闯入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冲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视野,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时刻丢失,紧接着,便是国人的性格遭受着改变,浮躁c功利,我们应当清醒过来。因此,在“复古”的呼声浪潮中,先让我们走近道家这一中国哲学思想的根系,去追寻它带给中国人的性格上的塑造。

    正文: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曾经我与老师争论儒家与道家时,老师曾经与我点评说:“这儒家最是有用,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话语一旦落地生根,当它切切实实站在我们所在的土地上时,便是为我们所用。而道家却最是玄奇深奥,也最是无孔不入,无论哪家哪派皆是渗透的道家的思想,只是多少有些差异罢了。”

    对此,我大概总结了几点,不论是杨朱道家的人道利己,黄老道家的天道无为清净自然,老庄的逍遥洒脱上善若水,道教的敬畏与向善,还是范蠡经商的薄利多销以及慈善,李贽的卫道,都闪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辉。

    首先是低调做人,对一切未知的事物保持敬畏之心,对自己的欲望有一定的克制,对于所擅长的不骄傲,对不擅长的也不气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的道从万事万物中来,又归入万事万物中去,没有开始,亦没有终结,这正是《道德经》的开篇。也是《易经》之中的理象数,一切本质接在事物之中,人们看它如同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懂了一层又感知有所欠缺,再次观看,又有截然不同的收获,譬如苏格拉底的“无知”:一个大圆,一个小圆。圆圈内代表我们已知的部分,圆圈外是我们未知的部分。那个大圆圈是我的知识,那个小圆圈是你们的知识。直观上看,我的知识比你的知识多。但是,圆圈越大,它的周长所接触到的外围未知部分也就越多,也就是说,知识越多的人就是“无知”越多的人。

    因此老子要求我们抱残守缺,学那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欲行“中庸”,中正平和,物不平则鸣,也要止于适度;观古钱的方圆之道,何不是在叫我们要低调做事,高调做人呢?凡事都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只有低头走山路的人才不会走下坡路。这便是“道恒无为而无不为”,看似微小末事,平淡无奇,方正居中,却不偏不倚,衡量世间一切,是我们为人处事的一座天平,它能够让你永远保持一股动力,不骄不躁,徐徐图进。

    大潮边石,千年不损,万年不移,然浪潮如是,终应是不动者败,流水虽无形无质,纵摔得粉骨碎身,却无孔不入,人如潮世如石,看似外表坚强实则千疮百孔,只轻一握便飘碎如齑粉,善动者声,无声者胜。我们在光阴长河中起起落落,虽有被大势裹挟的无奈,但为此我们更应坚守自己的道路。这也是老子强调的“合抱之木,生于微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所谓“路在脚下,道在心中”,人生艰难,惟道心不移,初心未改,坚持到底,才能把心中的“道”真正用足迹踏出来,成为自己立足于这方天地中的方寸之地。

    其次,我们做人要有底线,把自己认定的“道”作为行为准则规范,不违本心和初衷,让现实与精神世界齐头并进,懂得骄兵必败,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