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动机就用变循环发动机,不需要apu(辅助动力单元)用来启动,可以使用地面上的apu,起飞之后脱离就行了”,
王一男在那个垂直的环边上画了一个箭头,“这个垂直的环是柔性材料,足够厚所以里面的空间足够大,可以用来存放燃油”,
“起飞的时候,柔性材料卷曲成环状,减小空气阻力”,
“在这个环里面可以放置有效载荷,比如说液氢液氧发动机驱动的上面级”,王一男在环的中间画了一个鹅卵石一样的有效载荷,载荷下面还有一个第三级推进火箭。
“这个垂直的飞环在地面通过apu启动,当然,一开始包括燃油和空气都可以通过地面发射装置供给,当功率达到临界值之后,飞环带着有效载荷起飞”,王一男大概画了一个发射架的示意图,
“在低空速度较低,空气密度较大的时候,发动机以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方式工作,低油耗加速”,
“当高空空气密度低,速度快的时候,逐步从涡扇过渡到涡喷再过渡到冲压发动机的工作方式,一直到亚轨道”,王一男说,
“这个时候,有效载荷自己点火飞向太空,而飞环的结合处分离,变形成为飞翼,在地面的遥控下,或者在自己的智能飞控程序控制下飞回基地回收”。
王一男大概的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杨总师看着他在笔记本上画出的草图,陷入了沉思。
“跟马斯克方案完全不同啊”,杨总师想了好半天,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为什么不直接采用火箭发动机的方案呢?”,杨总师问,
“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在地面和大气层内,氧气的含量是很丰富的,不利用起来,而直接使用液氧实在是太浪费了”,王一男说,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华国的火箭发动机太落后,搞不到毛熊的rd80,也没有大米国的梅林发动机,就是从航天口那里弄到最新5使用的发动机,比冲数据比起人家的差距还是很明显”,
“所以,我就考虑独辟蹊径,利用航空发动机来完成大气层内的推进任务”。
“基本的思路是没问题的”,杨总师说,
“不过冲压发动机的有效工作区间,不一定能将飞行器送到亚轨道”,这方面杨总师是行家,他立刻就开始估算推重比,以及可能达到的高度。
“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了,在接近亚轨道的时候,可以使用携带的液氧对发动机进气部分进行补充”,王一男在飞环上面加了一个小的环,“这里可以携带一部分液氧用来给发动机补充”。
杨总师仔细想了想,点了点头,“在进气道补充氧气的方案,我们的变循环发动机也有所考虑,初步的实验结果证明是可行的”,他还是忍不住透露了一点点干货,
“如果这样的话,发动机这边的问题就不是太大,从变循环发动机的最终形态来看,将一百吨以内的载荷送到亚轨道还是可行的,这样你这个方案的关键就在这个飞环/飞翼的复合体上面了”,
“要求足够轻,可以增大有效载荷”,杨总师说,
“还要可变形,回收的时候变成飞翼”,
“最后还必须耐高温,因为再入大气层的时候,温度还是非常高”,
“材料方面是我们的强项,我觉得问题不大”,想到哥德尔系统,还有分子编织机,王一男立刻信心满满。
“飞翼的飞行控制还是一个问题,据我所知,华国还没有飞翼的飞行器设计经验,这个单翼面的飞控系统应该需要花费不少精力”,杨总师最后说,
“哈哈哈,这个肯定没问题”,王一男大笑三声,“要是知道直接可以从神经网络编译出飞控系统,保证你就不会这么想了”,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