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三章 凼肥(第1/3页)  瘸心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晚稻收割后,生产队将港南圩上30亩油菜田调整为小麦田。

    平湖农民在种植小麦时,会在两畦小麦中间预留两尺宽的瓜板,用于种植西瓜。平湖西瓜个大皮薄,口感甜脆,有“江南第一瓜”的美誉,几年前曹兑港村培育的新品种“马铃瓜”,椭圆的外形,鲜黄的瓜瓤,是上海杭州人的最爱。农户每次在介绍西瓜时,总自豪地说:

    “我们是用一撮撮的猪肥,精心种大它们的。”

    一撮撮猪肥种出了江南第一瓜,此话一点不假。每年的夏季和冬季,全县生产队会都会集中收集农户家的猪粪,在一个个挖掘的大坑里凼肥。由于每担猪肥可抵8分工,农户集中猪肥的积极性高涨,最后每个猪肥坑都堆成一个个倒置的放大尺寸的铁锅。为了让猪粪充分地沤成有机肥料,农户会在铁锅表面浇上一层淤泥,阻止空气的进入。春暖花开后,这些沤后的猪肥就一撮撮均匀地洒到瓜板上,每隔80公分钎一棵瓜秧。那些长着两瓣瓜苗的瓜秧就像可爱的小精灵,吮吸着有机肥料,慢慢地抽藤开花结果。

    按照往常,古家村两个坑一次可凼农户家的全部猪肥。元旦前,陶富文把每担猪肥由8分工提高到16分工,意味着增加了正劳力辛辛苦苦一天的工分,农户收集的积极性自然水涨船高。多交猪肥,多养几头猪是前提,猪不多养的话,只能走猪粪里夹砻糠c东洋草或煮饭烧菜的稻柴等歪门邪道了——东洋草从田头割来或从河里捞来,不花钱;砻糠和稻柴虽稀缺但可以用树皮树枝或枯竹竿代替,一担稻柴抵16个工分,怎么算都值。由于农户猪肥量的直线上升,田间原有的两个坑填满后,农户家还有很多猪肥等着填埋。元旦快到了,也不见人挖新坑,没轮到的农户们都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蹦着跳着催陶富文挖新坑。

    有的说:“队长,鼓励多交猪肥是你开的金口,我家攒了大半年的猪肥就等着你再开句凼肥的金口了。”

    有的说:“女人生个娃也不过10个月,我家猪肥都过预产期了,再不出笼会在猪棚里闷坏的。”

    也有的说:“要不,你叫几个人到田头考察一遍,找个凼肥的地方?”

    把一件huáng sè棉袄披在肩上的陶富文,挥舞着右手,俨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发布战争动员令,满怀豪情地说:

    “放心吧,我早就在考虑了。”

    “那你和谁去考察?”农户问。

    “我去!”放水员陶敬毛遂自荐。

    “好!”

    两人先在南塘边走了一圈,后在西堰兜视察了一遍,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北圩。站在北圩边荒芜的一块空地上,陶富文伸出食指点着下面杂草众生的泥土,问:“这里挖新坑凼肥,你说合适吗?”

    “合适,很合适。”陶敬点头。

    陶富文脚踩踏着泥土:“我觉得不合适。”

    “这是一块空地,离河又近,可以用船把猪灰摇到港北的瓜田铺肥,怎么不合适?”

    “我看不合适。”陶敬还是摇头,“这里离村民猪棚太远。”

    “那原来的那个坑不也在田头?那里离老百姓家比这里更远。”

    陶富文把一口粘黄的浓痰啐在杂草上,走上田埂:“老陶,原来那个是老坑,是方便施肥用的,新坑就不能单就方便施肥的角度考虑位置了,要从方便农户收集的角度考虑了,我看,瘸腿家东场角的位置比较合适。”

    “哦?”陶敬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意思。他忙递上香烟,附和道,“合适,那个位置不错。”

    “你不要忘了,这是我和你商量的结果。”

    “那当然。”陶敬语气凿凿地说。大概担心这个位置目标显得过于明确,可能会引起村民的意见,又小心翼翼地问,“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太明显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