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八章 司马消难(第1/3页)  北朝世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557年年末,北周大政,正式更改完毕。军制上不仅将军府制度彻底完善,各地世兵进一步缩减。汉儿大批量进入军队之中,而汉姓世家作为不可或缺的底层政事基础,也慢慢融入底层官阶。

    政策上,将曾经胡乱封策的大小四百多个州的都督、节制全部取消,将大周土地实际划分,并将功劳彻底落实在地图之上。全国共划分州郡一百四十多个,永安镇(史实永丰镇)则作为最后一个独立的军镇,镇守北方的土地。

    各地的封号(此时封号延续至唐朝,公有国公郡公之分,分地不同,含义不同。地位也不尽相同。大体上秉承尊号而少封,实权而虚利)都重新划分,不会再出现西魏那是那样,比如蜀国公、益州刺史和豫州刺史等不存在本国却有名号的封号。

    土地制度继续延续西魏制度,按照地力和用途分成不同数等。良田大抵上是官属之田,下田或者永业田方才为民之要务。国家赐予官吏的土地并非私田,是要属于国家的等。

    经济(rìběn词汇,中国的经济是济世之才的意思)货殖方面,为了平粜粮食,稳定物价。且将稀缺的铜物资以各种手段充斥市场(饥饿营销和市场饱和手段调整物价),并创造布泉,与五株钱和十柱钱并行。

    重新规定市场的价格还有粮食的来往输送,并设置官吏引导商贾来回粜卖,季度盛产与稀缺统计造册,引导商贾,平添不均。

    将蜀地归化,獠人当做官婢充回宫室之中,民间不允许出现私有奴隶(此时奴隶制度是默认的,也就是说官婢非奴隶的说法盛行。其实各个世家买卖奴隶,大量民间人相互买卖,是社会共识,上下绝不能禁止,那么就是默认的合法,纵然明文规定,也只是做做样子)。

    禁止私铸货币,禁止商贾买卖铸造货币的铜源。蜀地自古以来就缺铜,现如今在周国之内,货殖平粜的负担加重,不得不从南方湘州和郢州附近采铜为用。

    而作为九品中正制的守门人,汉姓世家和鲜卑世家却有着大相径庭的来去之路。为何鲜卑在逐渐衰颓而汉姓世家却在逐渐强盛?

    原因在于汉姓世家早在西汉末年便已经形成气候。民间大抵上追溯祖先都会将开宗之人追到东汉末年的英雄身上。

    其实则不然,汉姓世家绵延千年,其中虽然有失族谱却从未有过断代。且汉代奴隶制度导致平民倾向于安逸,而卖身为奴隶者越来越多。到西晋之时,八王之乱甚至打空头支票仗(借钱于世家,灭兄弟于四海)。

    而到了五胡乱华,胡族内迁之时,因为汉姓世家庞然大物,人口众多,无论石勒石虎还是羌氐拓跋代国等人想要统治,就得融合。故而鲜卑诸部通常都求与汉家大姓世家融合婚姻,以求在内地求生。

    另外五胡乱华鲜卑诸部人口迅速减少的原因,其实也来自于内部倾轧。羯胡乌丸连年与匈奴征战,匈奴驱赶其从并州直接到了寿春一带。而五部鲜卑(慕容氏南下灭冉魏建立燕国)则时常与匈奴虚与委蛇,且时刻在与氐人乱战。

    而南迁的世族,大抵上却都是抵挡不住、或者根基不厚的世家南逃。此中详情并不与评论,而汉家写史,大抵上偏向南方且偏向本民族,故而偏颇常有,也是属实。

    如冉魏的杀胡令,实际上仅仅起到了绞杀二十万羯胡人的作用。而且范围不超过兖州、徐州与淮水一带。此可以称之为一人之怒而恨千古。

    而同时期的王猛则通时事,他将关内的羌氐人势力与汉姓世家相结合,不计较民族唯才是举,且推举了汉姓世家的能人猛士。从关内一地到统一整个北方,此中运用到的五姓七望名士,便有数百人之多。

    此中可以看出,世家势力并不受当时战乱影响。从东汉末年买丞相的崔烈到后来的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的崔暹等人,都是一脉相承,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