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六章 归乡(第1/3页)  北朝世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春来江水绿如蓝,何日归江南?



    赵烈的思绪与萧秉言的思绪其实门不当户不对的,但是为何明明能威逼利诱的,却要改变这些想法,去附和一个没有门第的寒门竖子呢?



    其中耐人寻味,却并非不能做到。世家的想法很简单,但也很复杂,事件背后的利益考虑的很充分。有如嫁妆这种事情,便囊括了萧叶若一辈子的幸福和快乐。



    那么这种看似不可能的妥协,实际上却是对于一种势的期望。萧秉言对赵烈有一种期望,一种寄托。至于这个寄托有多大,便要看赵烈究竟实现了多少他已经看透的事业。



    这么说法可能难以接受,不过人所以能跃龙门,本身就是一种自身的本事的体现,而并非升华。



    船上的人们互相交谈着,显然都很兴奋,第一次出家门,便就是陪嫁作滕去北方。湘江的水与风时常顺逆,那船舱内的人们,时而安逸歌唱,时而发力甚猛。高低呼号的号子,吸引着船上下的人们争相观看。



    赵烈一直记得二兄说的往东岸看,他便一直都在等待着萧秉言送给他的“惊喜”。



    瞿二坐在甲板上啃骨头,但是脸色有些苍白,虽然他黝黑的脸上看不见什么白的痕迹,但是从他神色之上,可以看出很是紧张。



    赵烈偶尔回头看他,觉得他有可能有些晕船吧,不过他并不在意。这种事情,吐多了便适应了。



    不多时,岸边忽然冒出缕缕青烟,好些可能是军队的人在向这条船招手。那灰色的布上,印着大字,旌旗来来去去的,竟让人有些畏惧,以为是拦路检查的军队,亦或是劫掠商船的悍匪。



    船上的船夫这时说道:“郎君向东看,那便是主家给郎君的赠礼!”



    赵烈望去,那青烟下掩藏的,除了军队往来,便是堆叠起来的尸体。那些尸体从远处来看形成一个高塔,上面抹上了生石灰。从船上看的人们,无一不头皮发麻,盯着岸边的人们,眼神恐惧。



    赵烈叹息一声,鼓足底气大声呼唤,声音飘到足足有一里以外,虽然声音细微,却能让对方听得呐喊,便已经足够。



    岸边有个骑白马的红袍将军,他牵曳着马匹,静静地与船上那个呼号的人对视。赵烈看了良久,直到那岸边一直不知枯萎了多久的苇子彻底遮挡了视线,方才作罢。



    



    大江南北千五百里,中旬转折,势借澎蠡。那浩瀚大湖横贯荆楚大地,将最美精华容纳其中。



    洞庭湖的辽阔堪比大海,一望无际,并不像后世那般,仅仅剩下一点鱼塘,相互凝望,却任人竭取,再也没有任何“活着”的痕迹。



    湖上的水清澈至极,没有什么绿如蓝一说,清澈到见底。虽然这时候湖上禁止大面积撒网捕鱼,却仍然有小小渔舟飘荡在初春的江面上,默默垂钓着,仿佛是自然中最符合实际的画面。



    湖边水港多有朦艟与快舟停泊,那些水军通常停在此地,更是在此地训练。



    遥想当年周公瑾,何尝未用到此地?想来后世传唱了许久的三国演义,只不过是说书人的一厢情愿。那荆州的划分,都没几个人有具体的印象,何尝谈什么火烧赤壁之言?



    洞庭湖一侧,便是后世名声大噪的岳阳楼。这时却籍籍无名,只是一个观军临阵的普通阅军楼。



    楼上的空闲,似乎与后世“到此一游”的胡诌八侃格格不入。



    各个湖港的忙碌,大部分都是商船,便是战争频仍的年代,也不见有那些军士跟钱过不去的。人们喜欢蜀锦,所以纵然五丁开山也赚不来的道路,便硬生生被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