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511.如何破译中国工业增长的密码(第1/2页)  我的城市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学习一个链接。

    【深度】如何破译中国工业增长的密码?

    中国经济大讲堂昨天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工业体系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残缺不全到应有尽有,成功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生产制造所有门类的产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虽然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但是这背后又存在着怎样的隐忧?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一字之差,我国巨大的工业体系将经历怎样的艰苦转型?成功的关键又是什么?

    李毅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从中石化党组书记、总经理,到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到国家安监总局局长,再到首任工信部部长,他履职的几个重要部门,都与中国工业密不可分。如今,他依然活跃在实体经济振兴、制造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等研究领域,并不断发表真知灼见。

    分割线箭头动态

    工业和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中,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中,到底是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呢?

    李毅中在《中国经济大讲堂》中指出,目前认识不尽一致。而不同的认识,会导致不同的抉择,因此必须要高度认识中国工业目前的发展阶段。

    首先要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程,吸取经验。大概是上个世纪中叶以后,发达国家陆陆续续实现工业化。美国1955年,德国1965年,日本1972年,韩国1995年实现工业化,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标准都不低。有一个公认的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超过一万美元,才算工业化。这些发达国家宣布实现工业化的时候,都是超过一万美元的。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只有八千多美元。有一种提法,说我们中国现在是后工业化,李毅中对这种提法表示不能认同。

    后工业化的概念在是1973年,美国的社会科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按照他的观点,进入后工业化必须具备三个标准:第一,高科技产业在全世界领先;第二,工业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第三,城镇化成熟,中产阶层成为社会的主导。而依照我国的国情,高科技制造业只占工业的12.7%,工业制造业在全世界属于中低端,城镇化率仅有58.5%。李毅中认为,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到2020年才基本工业化,2035年才全面工业化。而就全国来说,工业化是整体的概念,无论是资源、市场,还是劳动力方面,各地的差距比较大,李毅中建议,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要宣布你已经工业化了。

    (详情点击:【预告】一个国家有没有进入后工业化,就看这三点!)

    李毅中在《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中提到,金融危机后,德国2013年提出的工业4.0,英国、法国、日本的重振制造业规划,为发力点,各个发达国家纷纷重回工业制造业的领域,意欲抢夺全球制造业的高端地位。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制造业却面临利润下滑、投资减少、工业占比持续下滑的状况。从2009年到2016年,我国的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从41.2%降到33.3%,八年持续下降7.9个百分点,李毅中担心如果按照此速度降下去,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时候,中国工业占不到30%,逼近业界公认的警戒线,风险巨大。

    李毅中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时强调服务业的确是有优势:第一能耗低,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服务业是工业的22%,五分之一;第二个优点,污染少;第三,吸纳就业能力强。但是不能因此忽视工业制造业。

    2016年在全国7.7亿就业人口中,一产占了28%,二产,工业加上建筑业29%,三产占了43%。因此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观点,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削减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制造业的占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