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994.如何看待机构研报(第1/2页)  我的城市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学习一个链接。

      如何看待机构研报?

      原创2017-11-30易建涛易说

      如何看待机构研报?

      来自易说

      关于券商研报,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那真是浩如烟海,使劲读也读不过来。到最后可能就是关注了其中两样东西,就是在研报后面提到的推荐的个股,以及对一些个股的目标价的定位。但这其中对散户投资者有用的信息到底又有多少呢?这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1月24号,第十五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这是证券业一场名与利的争夺,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分析师们发布的研究报告。

      数据统计,截至11月23号,最近一年券商发布研究报告的数量是77035份。如果要把这些研究报告全部看完,意味着平均每天需要看214份报告。

      随着行业的发展,研报数量多如牛毛,研究员得想办法从中脱颖而出。于是,一些标题党、夸大其词者、滥竽充数者、主观臆断、缺乏研究基础等低质量研究报告也常见于市场。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纠缠其中,看空报告屈指可数。

      要说研报不靠谱,其实也不一定。比如,在今年的众多研究报告中也出现了一些“神预测”的现象。6月5日,某券商发布了一份题为《五粮液:新任集团董事长在经销商大会上的讲话要点》的报告,并给出了54.81元/股的目标价。研报发布当日,五粮液收盘价47.09元/股,随后连续五天上涨至54.83元/股,上演“神预测”。

      一年7万多份研究报告呢,按概率可能也会出现一些“神预测”的情况。当然,“踩雷”的情况也不少见。例如,今年受到几家证券公司推荐的盛通股份,其中,有研报将评级维持买入,并将目标价定为50元/股。但盛通股份却在随后的半个月时间,股价从19.23元/股跌到了15.04元/股。

      其实,最容易坑投资者的是几种情况:研究员发布的研究报告与上市公司事实严重背离,缺乏事实与判断依据;研究不够深入,草率发布报告;在市场上从来报喜不报忧;与上市公司存在利益关系;给基金私募重仓股摇旗呐喊等等。这些都构成了研报乱象。

      以今年最热的蓝筹股贵州茅台为例,在今年关于贵州茅台的上百份研究报告中,业绩点评与事件点评占比超过90%。我看到有新闻报道中,上海一位资深研究员针对这个情况就对记者说“一些研究员比较浮躁,尤其在贵州茅台热点上,急于出报告。在茅台上,比的就是谁的胆子大。”

      在贵州茅台的众多研报中,最惹人关注的还不是那些争相调高其目标价的研报,而是一份被上交所点名批评的研报。11月20号,上交所发布通报函,提到安信证券对贵州茅台的研报中“市值将达1.85万亿元”的内容,客观依据不足,风险揭示不全面不充分,要求安信证券避免研究报告出现夸大、误导性陈述。

      这不是安信证券的研报第一次被点名批评。今年8月11号,深圳监管局出具警示函,对安信证券关于杭萧钢构“已深入布局雄安新区核心区域”的不严谨研报提出警示,就已经要求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