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62.农村老人自杀是一道社会伤疤(第1/2页)  我的城市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学习一个链接。

    “活着没意思”!农村老人自杀是一道社会“伤疤”

    2018-04-14刘良恒半月谈

    大多数中国农民都有着最朴素的愿望,年轻时养儿育女,风烛残年老有所养,求得善终,则此生无憾。

    近三四十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广袤农村在富裕起来的同时,延续数千年的乡村秩序和伦理传统面临严峻考验。农村老人自杀多发,是其中一个极为突出的挑战。

    转型时代,这道深深的社会“伤疤”,拷问着我们的道德良知和治理体系。

    “白天看电视,晚上看电视,

    冷冷清清,活着没意思”

    洗漱干净,穿戴整齐,将钥匙和现金交给儿子,喝下早已准备好的农药,出事前不时说起“活着没意思”——这是我在老家湖南石门县了解到的一个农村老人自杀案例。

    万幸的是,由于抢救及时,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时隔2年多,我和左邻右舍又聊起这个“不缺吃穿”的老人究竟为啥要自杀。

    “90多岁了,没人照顾,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儿媳妇住院三四年了,怕连累儿子”,这是听得最多的答案。

    据说,老人儿子曾提出将老人送到姐姐家里照顾。但“嫁出门的女儿泼出门的水”的陈旧观念,让两个女儿和老人都难以接纳对方。

    邻居们还说,老人儿子家虽不缺吃穿,但老人耳聋严重,儿子心烦时会大吼几句。两个女儿也极少来探望父亲,偶尔来一次,打一转就走,很少陪老人说说话。

    一位长辈分析:“儿子做不到,女儿不像话,春嗲(当地人对老人的尊称)天天一个人在家,白天看电视,晚上看电视,冷冷清清,活着没意思。”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燕舞研究农村老人自杀现象多年,他和研究团队调查分析认为,在一些地方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有急剧上升的态势。

    10年前,刘燕舞到中部某地农村调查发现,一些村民小组近10年来老年人自杀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30%以上。

    我查阅近年来的研究论文发现,学界普遍认为,老年人自杀在农村增加趋势明显,必须引起重视。

    婆媳关系紧张、不赡养老人、打骂老人……很多农民早就见怪不怪

    “老而不得善终”,这既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悲情一幕。

    引发农村老人自杀的原因极为复杂。一些研究者从老年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角度做出了解释。

    在我看来,疾病困扰、家庭矛盾、孤苦无依、怕拖累子女,是农村老人自杀的四大主要诱因,而背后的乡土社会转型和乡村道德失序则更值得认真反思。

    在传统社会,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秩序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在相对狭小的地域范围内,人们聚族而居,通过血缘、姻亲等关系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小家庭—大家族”的稳定结构,内部通过家规家训、传统道德对家族成员的言行形成较强的约束。

    近三四十年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乡土社会相对稳定的宗族结构迅速瓦解。

    青年人结婚后,都选择另立门户组成新家庭,老人由原来的与儿孙共居为主变为多样化的居住形式,独居逐渐增多,或者在子女家轮流居住等。

    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了传统乡村道德秩序瓦解。传统孝道出现了淡化趋势。对于婆媳关系紧张、不赡养老人、打骂老人……很多农民早就见怪不怪了。

    某地有个极端例子:在外打工的儿子请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去世的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