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12.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看股票价格操纵(第1/2页)  我的城市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学习一个链接。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看股票价格操纵

    原创2017-10-12易建涛易说

    行为金融学带来怎样的投资操作启示?用行为金融学解释市场操纵行为,有哪些特点?

    点击下面音频收听:行为金融学能拯救股民吗?(第二篇)

    有关股票价格操纵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是研究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的专家,获奖之后,当他被人问道:你会怎么花费900万瑞典克朗(约合730余万人民币)的奖金?72岁的泰勒开起了玩笑:“我会尽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这些钱花光。”

    这位宣称要非理性“乱花钱”的经济学家,实际上一辈子都是“理性消费”的呼吁者和推动者。他认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不可能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的影响。

    “非理性”这个概念,在近年来非常受经济学界的重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曾授予卡尼曼教授,就是在于他解释了人们在理论上看上去是理性的行为,实际上是如何的非理性;2013年获奖的席勒同样也是因为其著作《非理性繁荣》而闻名。

    上次的节目,我们提到理查德塞勒在其著作《行为金融学进阶》中揭示过华尔街金融机构加快自己利润增长的秘密,他的理论内容主要是指出了:大户们“需要非理性、信息极其闭塞、愿意持有价格过高资产的投资者。”在股票投资的实际操作中,也常有股价*纵的情况出现。中小散户投资者往往处于市场中的劣势地位,被当做“韭菜”收割了。而且割完一茬很快又长出一茬来。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我们如何来分析股票价格*纵的情况呢?

    行为金融学中考察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环境会对人的决策产生作用。在股市环境中,很多投资者受到公司信息干扰,政策新闻,甚至自身情绪的影响,都有可能做出非理性的投资,而个体的非理性又会造成群体非理性,操纵者就可以利用群体的从众心理来进行价格操纵。

    要分析价格操纵的情况,我们主要从三个概念来观察:正反馈效应、处置效应和羊群行为。

    传统金融学将市场认为市场绝对理性,并不会存在利润惯性,也就是说投资者无法根据过去的收益盈亏来推测出未来股票的收益。但是实际上,投资者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对那些受到追捧的热门股,投资者往往会出现跟风,从而形成正反馈效应。这也就是那些“妖股”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原因。

    在股票市场的正反馈效应模型中,假设有三种投资者的存在:正反馈投资者、被动投资者和操纵者。操纵者首先运用其手中的持股引起股价的变动,此时正反馈投资者看到市场的变化信息作出投资决策,被动投资者也跟随投资,引起一系列投资行为。操纵者利用正反馈投资者的这种跟风投资,来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

    再来看处置效应,它是指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我们可以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常常这样操作?

    行为金融学中引入了效用价值函数,将函数推广到股票市场,就可得到处置效应。在股票盈利的情况下,此时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的,更有可能会卖出所持有的股票,落袋为安;而在股票亏损的情况下,投资者是风险偏好的情况,更有可能继续持仓,等待解套。

    在股票市场,投资者往往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会长于盈利股票的时间,此时操纵者更可能利用投资者的这种心理来进行市场操纵获取利益。如何向投资者派发*纵的股票,一直都是市场操纵的关键,但是如果投资者存在处置效应,结果往往就会有利于操纵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