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七章 论佛,借经(第1/3页)  一个人的武侠游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雄宝殿之中,摆放的都是蒲团。这是方便僧人和香客每天礼佛时备下的。佛祖金身之前,少林众高僧是盘膝围坐,杨慕玄身为贵客则与天心大师面对而坐。而丁鹏就坐在杨慕玄身后,此时正靠着柱子打瞌睡。/p>

    杨慕玄经问,众高僧就将目光投向丁鹏。任谁被十几双眼睛盯着也会有感觉。丁鹏天赋异禀,异常灵觉,在众人目光打量中,陡然转醒。/p>

    丁鹏神色丝毫不见慌乱。当即起来团团行了个礼,道:“小子丁鹏,非是有心于佛祖金身之下失仪。小子也想聆听佛法教诲,只是大师与师父谈论的佛理太深奥,小子年幼又愚钝因此领悟不透,所以不觉间睡去,还请大师原谅小子。”/p>

    他小小年纪,遇事处变不惊,难能可贵的是沉稳做派。早知道他面前的可都是少林高僧,江湖领袖,差一点的江湖中人在他们面前恐怕也只有颤栗的份,丁鹏却可侃侃而谈,而且合情合理,条理分明,实不得不让人侧目。/p>

    果然,天心大师本没有怪罪丁鹏的意思,反而是喜欢他的那股沉稳劲儿。听完他的话,温和的道:“无妨,无妨。好孩子你坐下吧,这不是你的错。佛经典故晦涩难懂是正常,不过老衲通过这件事悟通了一个道理。”/p>

    天心大师右侧的一个老僧出言问道:“不知方丈师兄有何得悟,还请示下。”/p>

    天心大师道:“说起来,今日也多亏了这个孩子给我提了醒。佛法是为普渡众生而存,若是佛法太过晦涩,寻常百姓听之不懂,又怎么起得普渡众生的效果呢?”/p>

    天心大师说完,殿内则只闻佛号不闻他声。/p>

    这时又有一位老僧出言道:““昔年六祖慧能坐禅之时,一位大德来访,问道:‘上师大字不识,如何看懂佛经?如何研习佛法?’慧能对那人笑笑,却不说话,伸出右手,指了指天上的明月,又放下手,抬眼望去。那大德哈哈大笑,对六祖施了一礼,转身便走了。”/p>

    刚刚问的老僧是当今少林罗汉堂座天和禅师,而讲出典故的是少林寺达摩院座天鸣禅师。达摩院是少林寺最高等级的武学研究机构,若非有精深的武学造诣,是没资格加入的。天鸣禅师武功高深,佛法亦是,他讲的是佛经上记载的典故。禅宗六祖慧能相传不识字,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原来说这故事,是以月亮寓指“佛法”,以手指寓指“文字”。人看到月亮并不需要用手,是以领会佛法也并不一定需要文字。/p>

    世人都道六祖慧能原为大字不识的樵夫,后来心慕佛法才剃度出家。其实六祖慧能之父曾为官,慧能身为官宦子弟又如何不识字?不过是后人附会而成,旨在为佛门添加一丝神奇。/p>

    良久,一位胡须稀疏,气度庄严的老僧道:“阿弥陀佛,方丈师兄说得不无道理。都说这佛经上的道理有缘人自可领悟。只是天下那么大,芸芸众生之中哪有这么多有缘人?多的还是普通百姓,需要有人给他们解释佛法。若是解释的佛法太过晦涩,就如这位丁小檀越般有心听讲却听不懂,岂不是将人拒之门外了?咱们该效仿香山居士才是正理。”/p>

    香山居士就是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据说白居易每做一诗,自己反复吟咏,觉得可以之后,再拿去念给不认识字的老太太听。如果老人听不懂,他马上又回去修改,这样反复数次,直到老太太能听懂为止,所以白居易的诗流传极为广泛。/p>

    这位老僧是证道院座心弗禅师。辈份比方丈天心禅师还要高一辈,是少林寺仅存的心字辈高僧。证道院是少林寺中供高僧修行佛法的地方,只传佛法,不传武功。在少林地位最是特殊。/p>

    心弗禅师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