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章 同舟共济(第1/7页)  大唐双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年关刚过不久,蒲州的王行本就在进退不得之际终于心灰意冷,举城投降。这一消息传来,李渊、李世民大唐一方自是欣喜万分。蒲州一降,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夏县就更是不足挂齿,原本让他们心惊胆战的浍州——夏县——蒲州这一连线顷刻间瓦解,再无了进逼关中的威势,李世民再也不必担心后有追狼,大可积聚力量全心对付宋金刚。

    但与此相对,宋金刚可就叫苦不迭了。自上次尉迟敬德、寻相营救失败之后,军中士气一日不如一日,他也深知自己好不容易连起来的这三点一线是何等重要,所以也曾试图多次尝试营救蒲州,可每一次都被李世民或打乱步伐或牵制无法成行,他心中暗暗祈祷,希望王行本能再坚持几天,可投降的消息打破了他的幻想。

    宋金刚凝视着面前的地图,不时地用手指指画画。“看来关中是没希望了,努力了这么久,想不到还是一无所有!”宋金刚不禁喟然叹道。他明白,前进已无望,但若是此时撤退,定然会给李世民一个追而击之的机会,届时只怕凶多吉少。所以,最好的出路是就在此地与李世民展开正面决战,或许还有扭转局势的机会。因而,他立即给刘武周呈去了一封信件,在信中他详细地分析了当前他们面临的形势以及自己的想法对策,同时希望刘武周能守住雀鼠谷北大门,免得他成为笼中困兽。

    李世民的想法却正与宋金刚相反。蒲州一降,众人皆向李世民建议与宋金刚决战,或趁机拿下夏县,彻底截断这条连线。但李世民却拒绝了。他道:“宋金刚现在已前进无望,撤退,是他唯一的出路,他能选择的就是何时撤退,除此之外他已无路可走。”

    “大王的意思是,要等宋金刚撤退之时再追而击之?”房玄龄试探问道。

    李世民深以为然:“正是,既然能事半功倍,何须非要急着求战?这个等待,太值得了!”

    “那要不要先拿下夏县?现在拿他不就是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么?”秦叔宝、程知节一起问道。

    “这恐怕不妥吧?是吧,玄龄?”杜如晦疑道。

    房玄龄边思索边道:“留着夏县,会给宋金刚留些幻想,没了夏县,或许会彻底断了宋金刚进取关中的念头……”

    “没错。玄龄之言正和我意。”李世民一锤定音,“夏县早已不足为虑,围师必留缺,留着,宋金刚必在势头上会有所松懈,于我方有利,若是拿下了夏县,宋金刚情急之下未必不会作困兽斗,那可就不好对付了。”

    “大王英明!”他们一起商议后,房玄龄、杜如晦、秦叔宝、程知节等一起赞道。

    于是,面对宋金刚的屡次挑战,李世民与全军将领尽皆置若罔闻,只守不战。对此,宋金刚明白李世民就是要等他撤退,而他自然要反其道,一直固守浍州,下定决心不让李世民得逞。

    与此同时,见关外战况日益向好,李渊也抽了个时间来到蒲津关,并把李世民召来,一是抚慰奖赏,二是研讨一下未来的战况。当时,李世勣刚从窦建德处潜逃归来,为了尽早退敌,李渊便把李世勣也派到了前线,与李世民一起作战。

    其实,李渊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他实在不愿让李世民一个人长时间独自领兵,所以李世民每次作战他总是给他派一些新归降的将领,意欲牵制一二,可他没想到的是,他们竟一个个都与李世民或前或后成了股肱之交。

    当晚,李世民就与李世勣一起辞别李渊。但当他再次返回柏壁的时候才知道,他前脚一走,宋金刚就举兵来攻,不过自然是无功而返。

    “玄龄、如晦,辛苦你们了。军中无帅,皆仰仗你们费心筹划了。”犒赏将士之后,李世民单独把房玄龄、杜如晦请入账内致谢。

    “大王言重,我等愧不敢当!”房玄龄、杜如晦齐声道,“我们毕竟是文墨书生,大王有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