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88 章(第1/4页)  慈禧全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传之四海,‘即是此意’四个字,应有所疏解。”张之洞停了一下说,“照吴柳堂遗折的意思,今上一生皇子,就承继穆宗为嗣,继穆宗之统,这是类乎建储,有违本朝家法。如果这位皇子,长而不贤,难承大统,到那时候就更为难了!所以如何继嗣继统,并行不悖,今日正须从长汁议。”

    “这话顾虑得是。”恭王取出一张纸来,“徐、翁、潘三位,jiāo来一件折底,大家不妨看看。”

    徐、翁、潘是徐桐、翁同NFDA2 、潘祖荫,他们以穆宗的师傅及南书房翰林,当时参与迎立当今皇帝大计的身份,公同具奏,有所主张。折底是翁同NFDA2 所拟,其中最要紧的两句话是:“绍膺大宝之元良,即为承继穆宗毅皇帝之圣子。”意思是说:将来当今皇帝择贤而立,所立的嗣君,就承继穆宗为后。

    这是反过来的做法,继统而继嗣,既可不违家法,又可消除张之洞所说的“长而不贤,难承大统”的顾虑。大家都认为是个好办法。

    “不过,”礼王始终想维持他的原议,“这个稿子不必动,徐、翁、潘三位的折底,做个抄件,一起进呈,恭候圣裁。此外哪位有说帖,也是照此办理。”

    “不然!”宝廷摇摇头说,“我要单衔上奏。”

    张之洞和黄体芳也都表示,各有奏疏,这是不能强人所难的,因而又改变了办法。

    改变的办法是,礼王所拟的原折,仍旧照上,此外有人愿有所建言的,或合疏,或单奏,各听其便。

    于是除了徐、翁、潘的一个奏折以外,清流中人,纷纷集议,宝廷、黄体芳、张之洞都有折子,惟独最喜欢言事的张佩纶,却搁笔未动。

    这是因为他正有一件大案子在手里,必须全神贯注去搏击,搏击工部尚书贺寿慈。

    第一部分柳堂死谏第7 节清流威风(1 )

    贺寿慈是湖北蒲圻人,道光二十一年的进士,虽有文名,但因不愿投入权相穆彰阿门下,因而以二甲第四名的高第,竟不能点翰林,用做吏部主事,咸丰初年,一度进军机,当章京,以后补上了监察御史。照规矩,一为言官,就不能再留在军机,贺寿慈当了御史,亦颇有表现,经国大计,数数建言。在宦途上,平平稳稳地循资渐进,到光绪三年,已爬到了工部尚书的高位。

    可惜,贺寿慈已非复有当年不愿厕身“穆门”的清风亮节,行逾不检,颇有贪名。不但家人子弟与书办之流往来,而且他本人还结jiāo了一个声名狼藉的商人,以致大受其累。

    这个商人叫李春山,本名李钟铭,是山西人,在琉璃厂开了一间极大的当铺,九开间门面,字号“宝名斋”。李春山长袖善舞,当时的一班名公巨卿,甚至连NFDA3 王都被他巴结上了,在琉璃厂声势赫赫,眼高于顶。俗语说的是“行大欺客”,宝名斋既有那样的规模,李春山又有通天的手眼,因而伙计做生意的那副脸孔,便很难看,京中的穷翰林,不知多少人受过他们的气?别人倒还罢了,张佩纶何能受此辈的肮脏气?当然要作报复。

    一打听之下,李春山最大的“护法”是贺寿慈。清流在京中大老中,最看不起三个人,一个董恂,一个万青藜,还有一个就是贺寿慈。因而张佩纶便毫不容情地奏上一本:“山西人李钟铭即李春山,在琉璃厂开设宝名斋当铺,捏称工部尚书贺寿慈,是其亲戚,招摇撞骗,无所不至。内则上自朝官,下至部吏,外则大而方面,小而州县,无不jiāo结往来。或包揽户部报销,或打点吏部铨补,成为京员钻营差使,或为外官谋干私书,行踪诡秘,物议沸腾。所居之宅,即在厂肆,门庭高大辉煌,拟于卿贰,贵官骄马,日在其门,众目共睹。不知所捐何职?顶戴用五品官服,每有职官引见验放,往往混入当差官员中,出入景运门内外,肆无忌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