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961.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第1/3页)  一路绝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961.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坐落在海珠北路的光孝路上的光孝寺是羊城市历史最悠久、占地面积最大的佛教寺庙,是羊城市四大丛林(光孝、六榕、华林、海幢)之一,其始建年代距今1700多年,民谚说:"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加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就是羊城第一寺。光孝寺的山门不大,由赵朴初题写的匾额悬挂在大门之上,两侧的对联引人注目:光孝耀羊城,祉園晖百粤。

    然而广东佛学院和广东省佛教协会的牌子同样冠冕堂皇的挂在了门的两侧,有些刺眼,使人不知此处到底是游览景点还是宗教机构的办公场所,对游客而言,这两块牌子就像是光孝寺门前的乞丐和算命先生那样多余,为光孝寺丢分失色不少。这一点就不如江城的宝通禅寺,简简单单的山门,加上一副简简单单的对联而已,这才是佛陀的本意,而挂上协会的招牌,似乎也沾染上现在社会的那些俗不可耐的癖习。

    据《光孝寺志》记载,光孝寺最初是西汉南越王赵佗之孙赵建德的府邸,三国时期吴国骑都尉虞翻因忠谏而触怒吴王孙权被贬羊城,就在此处修建住宅并讲学,他死后家人将其住宅捐施佛门改成为庙宇,取名制止寺;到了东晋,印度名僧昙摩耶舍来这里传播佛教,在此修建了一座五间的大雄宝殿,改寺名为王苑朝廷寺,又称王园寺;初唐时改名为法性老;南宋初年又改名为报恩广孝寺,之后又将"广"字改为"光"字,才定名为报恩广孝禅寺,简称光孝寺,此后,历代相传,成为一方名胜,而"光孝菩提"曾经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光孝寺的名声鹊起,不是因为三国时代的吴国虞翻谪居于此,在园里讲学并种了许多菩提树和苛子树,这里又叫苛林的缘故,而是因为梁普通八年(527年),达摩祖师驻锡本寺;因为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印度高僧波罗未陀(又称真谛三藏法师)在寺内翻译《大乘唯识论》、《摄大乘论》等经论;因为《光孝寺志》卷六记载:梁天监元年(502年),智药三藏自西印度携来菩提树,植于戒坛前,说道:"吾过后一百七十年有**菩萨于此树下演上乘,度无量众,复去寻流上至韶州曹溪。"他预言的就是禅宗六祖慧能。

    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唐高宗仪周元年(676年)禅宗六祖惠能与僧论风幡,剃发于菩提树下,开演东山顿悟法门。相传六祖惠能初到光孝寺,正赶上寺院信持邱宗法师在讲解《涅经》。当时一阵清风吹来,佛阁*上的旗幡随风飘动,印宗法师便向众僧发问:"这是什么在动?"一僧曰:"此乃幡"。另一僧谓:"此乃风动"。惠能趋前插话:"此乃心动"。此话一出,印宗法师随即走下坛来,纳头便拜惠能为师。从此禅宗六祖就开始开坛传法,后人就把当年的睡佛阁改称为风幡堂,至今堂前依然挂着巨幡,迎风飘扬。

    除此以外,神*元年(705)西域高僧般刺密谛三藏和宰相房融在此翻译《首楞严经》十卷;唐玄宗时(724年)不空三藏于光孝寺建立规模宏大的**传授密法;749年的时候,那个鉴真和尚去往日本传法,遇海风漂至南方,也到光孝寺中传授戒法,受四时供养;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高僧憨山大师,在光孝寺讲《四十二章经》,提倡禅净双修,重修殿宇,并撰写门联:"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祇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明崇祯十五年,天然和尚住持光孝寺发起重修殿宇,修兴古迹;清乾隆年间至善禅师驻锡光孝寺,传授武艺名噪一时;清光绪年间,铁禅和尚还曾经得过光绪帝所赐的牌匾。

    不过最叫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位俗姓张志山、新州报恩寺出家、武昌宝通寺受戒、扬州高旻寺拜师的本焕法师,1987年改革开放后首任光孝寺的住持。正是有了他的四处呼吁,才有了寺产的失而复得,正因为有了他的不懈努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