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920.怎样才算羊城人(第1/2页)  一路绝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920.怎样才算羊城人

    怎样才算羊城人?羊城老城区的人认为,懂得纯正羊城话,热爱并了解羊城文化,看香港电视,而且土生土长的人才算得上是羊城人;出生在白云、花都、番禺、增城及从化等远郊区的人也有自知之明,知道以前那些地方叫郊区、郊县,一般不会称自己是羊城人;新移民和外地人认为只要有羊城户口就算羊城人;政府认为只要是在羊城打工的外来工也算羊城人,但在称呼中被很微妙的用上了"新羊城人"这样的词句。

    一项调查表明,羊城人很有"绅士风度"。他们95.0%排队时几乎从不插队;91.3%经常会排队候车;84.3%乘车的时候会让座;87.7%会热心指路;67.1%能够经常主动说普通话;58.9%会扶老携幼过马路;93.9%很少在公共场所随意喧哗;90.6%不乱丢乱吐;87.9%不会闯红灯;86.7%不在公共场所吸烟;这代表着一个城市公民的素质。

    对于发生在身边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羊城人有15.7%会出言制止;50.3%偶尔会出言制止;33.0%只是心里反感;1%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确似乎是很胆小。可是有66.0%为自己是羊城人而深感自豪,学历越高,自豪感越强;在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物、爱岗敬业方面,超过七成羊城人给自己的表现打了满分。

    羊城人很热心,**.6%参与过公益捐助活动;52.7%参与过希望工程和幸福工程;16.9%参与过青年志愿者活动;15.3%参与过无偿献血,实施义务献血以来,这座城市没有出现过"血荒"。这就说明,平时热衷于埋头数钞票的羊城人,一点也不冷漠,在这座城市里,公益活动缺的是组织者,而不是参与者,只要有正当机构发起,活动方案合理,羊城市民就会应者如云。

    羊城人很注意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文化,乌坎事件是其一,捍卫粤语是其二。因为羊城是一座沿海城市,从清朝开始就是对外通商口岸,海外华侨众多,几乎每个羊城人都有亲戚在港澳或者海外,思想解放、眼界开放,所以才会发生轰动世界的乌坎事件;加上源自于羊城方言的粤语是华语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的一种语言,又是港澳的官方语言,所以羊城人颇有自豪感。所以,即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不再使用羊城话进行教学,羊城作为粤语中心区的角色逐步被香港所取代,粤语至今仍然是羊城人的主要语言。

    近年来,有些人时不时的会有些小动作挑战羊城人的底线,例如有部分外地人攻击粤语为"鸟语",在不考虑当地实际使用情况下称广东的电视台使用粤语是搞独立,官方机构的热线电话没有粤语电脑语音**等等,竭力诋毁和打击粤语的形象和传播,到了2010年的市政协委员建议取消电视台的粤语广播后,终于令羊城人忍无可忍奋而上街示威了。

    不过,当羊城人在捍卫自己本土文化的时候,还是充满自豪。在他们看来,羊城人主导的2010年保卫粤语的行动中,整个游行过程都是理性的表达诉求,但在2012年因为钓鱼岛事件导致的、由外省人主导的反日示威游行中,却出现了乘机破坏和趁火打劫的情况,致使有目击者称:"冲入酒店、冲击店铺的人都是说普通话,夹杂各地口音"的外地人。尤其是当晚有羊城的中学生自发在游行经过的路段打扫及清理街道,这种在中国大陆极少发生的"文明举动"引起香港媒体的高度关注,世界各国也特别予以报道和转载,这也是少见的事情。

    不能不承认,羊城人与外地人、包括那些新羊城人之间的确存在不小的距离和隔阂,目前没有羊城户口的新羊城人在这座城市如就学、工作保障等福利政策上与本地人相比要少得多,这种明显的不平等直接导致了新羊城人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不足,所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