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52.宝通寺(第1/2页)  一路绝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52.宝通寺

    如果把长江、汉水、东湖、南湖以及星罗棋布的湖泊看成是连绵的水域的话,城市陆地则是点缀在水面上的浮岛,江城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这个壮阔的水面上,江城被一分为三,在武昌有一条中脊显得格外突出。从西向东,依次分布着蛇山、洪山、珞珈山,这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卧波,蛇山为头,珞珈山为尾,这就是武昌的地理*脉。洪山恰好位于巨*的腰上,骑*在天,乘势而为,宝通禅寺的这种选址似乎透露出某种玄机。

    在江城的武昌,从临江崛起的蛇山延伸段的道家的长春观,经过座落在洪山南麓的佛家的宝通寺,步行约半小时,就是武大的珞珈山。蛇山是道教之山、洪山是佛教之山、珞珈山是文化名山,三山在城中遥遥相望,儒佛道三家就在武昌城内汇齐了。这种在特大城市的政治文化中心,三山分立三教,如此相近并存、靠着一条武珞路相互贯通的现象十分罕见。

    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洪山脚下的宝通禅寺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据《宝通寺志》记载:"黄鹤山(即今蛇山)之东十里许有山,名东山(即今洪山),乃三楚第一雄峰。上有亭,相传刘宋时期始建寺。唐贞观年间,额曰弥陀寺,面南,山门西向。"由此可见,洪山于南北朝的刘宋时期已建有寺院,即东山寺。

    唐代宝历二年,洪州(也就是今江西南昌市)开元寺善庆和尚云游到随州大洪山修建了灵峰寺。九年后,善庆和尚圆寂前,毅然割了自己的双足留在寺内,表示升天之后也要为乡人利益奔走,这双"佛足"成为灵峰寺历代相传的镇寺之宝。皇帝为此赐给善庆"慈忍大师"的法号,还御书了"幽济禅院"的匾额送给灵峰寺。

    北宋末年,金兵南进,当时随州一带成了战场。荆湖官吏撤离随州时,把大洪山的灵峰寺连同佛足一起迁到了武昌以东十里的东山。将东山的弥陀寺加以扩建,改名为崇宁万寿禅寺,并改东山为洪山,以纪念随州大洪山,至此声名俱增,香火日盛。到了元世祖忽必烈南征驻军武昌时,对善庆和尚舍身割足的精神十分佩服,命人取来"佛足"随军征战,以鼓舞士气。他登基后派钦差大臣专程将"佛足"护送回江城,万寿禅寺更是名声大振。

    万寿禅寺后来毁于元末的年年战火,后来先后由住持筹资再建、大兴土木,夷山填壑,历经二年,cause、才复兴该寺。不料又毁于战乱;经明**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桢在武昌建藩时重建,后楚靖王朱均大修大雄宝殿,顿显气度不凡;谁知又再次毁于战火;到了明朝宪宗成化二十一年,皇家再一次重建时,除了大兴土木,还改万寿禅寺为宝通禅寺,名称沿袭至今,可寺院还是被战乱毁于一旦。

    到了清康熙十五年,大司马张朝珍、布政使徐惺先后增修,使得殿宇宏伟,为"武昌诸刹第一";乾隆五十七年再次进行修葺,可惜咸丰年间又遭太平天国兵燹毁圯;到了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五年再次进行修复,又有了些起色,以至于辛亥(1911年)起义时,**军就曾将司令部设于该寺。民国年间,程潜出资进行维修,未及竣工即被驻军野蛮破坏。

    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备受信徒们之拥戴的持松法师和问贤法师号召当时的军政要员支持和援助该寺的复产重建工作,使得宝通寺不仅重现辉煌,而且所失去的全部房产都得以全部收回。当时该寺范围甚大,山门设于岳王台(今傅家坡附近),并在城内*神庙(今古楼洞**路附近)设立下院,作为宝通寺行馆,专供进城办事的僧人食宿。此时可能是该寺的鼎盛时期,香火十分旺盛,僧侣众多。

    后来历经日寇入侵和占领、以及连年战乱,宝通寺日渐败落,僧人四散而去。直到1952年,江城新政府拨款修建,使得宝通寺面貌焕然一新;到了1983年更是将宝通寺列为全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