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95.何为儒商(第1/2页)  一路绝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95.何为儒商

    什么叫儒商?

    时至今日,对于儒商的定义,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人士对此一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说法,不过归纳起来似乎应该是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的、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人;是把"儒"和"商"相结合的商人。从狭义说,是指以儒家学说作为行为准则的商人,从广义说,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之长的商人;儒商与一般商人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前者非常重视商业道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有儒家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有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或者说儒商是指有文化的、讲道德、善理财、会管理、创效益,并且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综合创新能力,具有现代意识、区域意识、全球意识,还应该懂外语和会使用电脑,有道德、有文化、有国家社稷理想、有品牌战略思想、有成功后反哺社会,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根基,以创造社会财富、**于天下为责任的商人。

    写到这里,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商人吗?

    早在远古的时期,神农氏便教人们"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我国的商业活动由此而发源。到了西汉司马迁修《史记》的时候,还专辟《货殖列传》一篇,以讲社会工商经济发展之繁盛情形。于是历史上就有了春秋后期的陶朱公范蠡,历代晋商、徽商中的佼佼者。但追溯中华儒商的渊源,其始祖应该是两千多年前的孔门高足--端木子贡。

    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子贡小孔子31岁,17岁拜孔子为师,深得孔子真谛和儒学精髓,被誉为"孔门十哲"之一。子贡出生于商业世家,对经商有先天优势,加上经常跟孔子周游列国,得以开拓视野,这也为其以后从事经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惜墨如金的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中,记载亚圣孟子仅用了215个字,而写子贡却用了5000字,足见这位大史学家对儒商的开拓者子贡推崇之深。

    当吴越大军远征北方,吴王夫差强征丝棉以御寒,使丝棉紧缺、价格走高的时候,子贡便抓住商机,从各国收购丝棉到吴国贩卖,这一"价格差"让他捞得了"第一桶金"。据《史记》记载,他"鬻财于曹、鲁之间",奔走于各国之间做跨国生意,自然就赢得盆满钵满。而子贡虽做买卖,却不忘儒家学说。

    《吕氏春秋》记述子贡自己出巨资赎回一批鲁国奴隶的善举,可谓千古流芳。在商业活动中坚持以诚待人、诚信交易。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贡立于不败之地,达到"忆则屡中"、"义利双赢"的**经商境界。旧时的商人不少都记得"子贡经商取利不忘义,孟轲传教欲富必先仁"的对联,而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也承认沃尔玛最初的灵感就来自于子贡。

    然而中国无论历朝历代、或者说旧式的中华文化中始终都是轻商的,所谓士、农、工、商,商人的阶级,历来都是列在四民之末。每当兵荒马乱、军阀混战的时候,那些大胆的刁民、那些端着枪的士兵、那些扎着头巾的农民军首先哄抢的就是当地的商号和商人的深宅大院。为什么?为富不仁、巧取豪夺,无论走到哪里,那*奸商的帽子总是甩不下来的,所以就可以理解,无论是那些发生了颜色**的东欧和独联体国家,还是天翻地覆的阿拉伯世界,华侨的商号总是被哄抢一空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其实最开始的晋商根本不能称为儒商,不过就是年年走西口,到蒙古大草原长途贩运的那些来自黄土高坡的泥腿子们,天时地利人和使得他们得天独厚的成了商人而已,一点风吹草动就使得他们土崩瓦解也是不争的事实,陈建斌演的那个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不过就是艺术化的故事,他在那上面表现的也够土的。

    我们对于儒商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