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章 油腔滑调 奸商嘴脸(第1/4页)  抗战烽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油腔滑调奸商嘴脸

    上午。水河村。在与村公所一墙之隔的一座四合院,是八路军补充团的会客室。

    满腹狐疑的于根山看看细皮嫩肉、穿着讲究的丁儒轩,又看看朴实憨厚魁梧的长贵,语气平和而又威严地问道:

    “你们俩是什么人?为什么带着这么多的武器?你们从哪儿来?要去哪儿?要干什么?你们要给我都说清楚喽。”

    长贵若无其事地坐着,一声不吭、满不在乎地东瞧瞧西看看。

    丁儒轩摇着画着山水画的薄纱折扇,嬉皮笑脸地说:

    “长官,你这是在审问吗?先给我沏壶茶喝吧,要碧螺春啊,别的茶我可喝不惯,这口干舌燥的,我得先润润嗓子。”

    于根山严肃地说:“不是审问,但现在是非常时期,你这么想也可以,你先回答我的问题吧。”

    丁儒轩看着威武的于根山神闲气定、不紧不慢地说:

    “长官,我叫丁儒轩,林安县人,同和戏班的班主,他是我的伙计。前些日子我们去山东几个地方唱戏,这不,刚回来还没到家呐就赶上鬼子扫荡啦,我们就一路逃命。可是我戏班的人还是跑散了,所以我们俩就在这一带找人,在来水河村的路上遇上了你们那几个八路和国军的两个弟兄,我看他们身上有伤、饥渴疲惫的,就让他们上车一块儿走,还把我们的干粮给他们吃、给他们水喝。没想到他们倒把我们当成坏人了。唉,真是好心没好报,好人难做呀。长官,我们俩真的不是坏人,不信你们打听打听去,这附近方圆十里八村儿的人们有谁不知道我丁儒轩的,我向来是仗义疏财、扶弱济困,人送雅号丁大善人……”

    坐在一旁的吴参谋根本不相信丁儒轩的话,语气严厉问道:

    “哼!你们出去唱戏还用带这么多的武器吗?快够装备一个班了,你们是从哪儿搞来的?居然还有机枪。”

    丁儒轩不慌不忙地解释:“我们经常省里省外的出去几百里地去唱戏,有时带武器有时不带,这得看情况而定。你问从哪儿搞来的,这就简单了,花钱买的呀,我们就是为了防身自卫用的。这年月兵荒马乱的,土匪强盗出没无常,碰上他们是常有的事儿,这几年我的戏班伤过人、也死过人。没办法啊,我们不得不防。”

    于根山仍疑心重重:“恐怕不只是这么简单吧?丁先生。”

    “长官,就这么简单,就是这么回事儿。”

    “丁先生,你家不是在盛仓村吗?怎么又跑到水河村来啦?你不怕路上遇到鬼子吗?”

    “长官,我不是跟你说了嘛,我在找我戏班的人呢。水河村也有我家的宅院啊,我怎么就不能来呀?”

    在四合院会客室里于根山与丁儒轩谈话的同时,西屋里政委正在向水河村老村长详细地了解丁儒轩的情况。

    “看样子您老跟丁儒轩挺熟的,您详细地跟我说说这个人和他家里的情况,尤其是政治上的倾向性。您也知道现在的局势,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啊,我们很有必要搞清楚。”政委问道。

    朴实的老村长在鞋底上磕了磕烟袋锅,认真地说:

    “是啊,俺明白,俺是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又是村长,俺有这责任。政委,俺跟丁少爷和丁家很熟,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了。丁家是冀西一带数一数二的大富户,家大业大买卖多,差不多每个村都有他家的耕地和宅院,俺们村就有,村西河边儿的大砖瓦窑就是丁家的。丁家人对俺们老百姓还不错,不像有的黑心地主那么坏。丁家老祖在朝廷里做官儿,现在也有人在政府和国民党军队里做事。政治倾向俺不太了解,俺倒是听人传说丁老爷丁文廉,就是丁儒轩他爹,暗地里帮过共产党、八路军,可不知这是真是假呀。俺还听说丁老爷也跟日本人合伙做买卖,他还是林安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