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4.勾引(第2/3页)  农家女古代生存手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此时已经听得懂周围人的交谈了,但嗓子总是不能准确的吐字,所以她要练习嗓子和口音。

    在李玉儿两岁半的时候李家发生了一件大事。

    “李老哥啊,你看我家大柱也要相看媳妇儿了,你借我家的五十斤粮食什么时候还啊?”隔壁的邱老头在李家磨磨蹭蹭的喝了半碗白开水,才把这句话问出来。

    “这个,这个你也知道,我家老二媳妇前年生了个小丫头,今年老三媳妇又怀上 c了,确实有点困难。要不,再宽限半年,秋收的时候马上还!”李老头儿低声的为难的请求。

    “你娶三儿媳妇的时候,就说来年还,这都多久了。”邱老头儿怀疑的看着李老头儿:“都是乡里乡亲的,你不会想赖账吧?这说出去也不好听啊。”

    “怎么会!我马上想办法筹,三个月,就三个月后一定还 !”李老头是个要面子的人,怎么愿意把欠债的事情拿出去说呢,虽然这十里八乡谁家的底细大家都清楚,但李老头还是愿意自欺欺人。

    打发了收债的人后,李老头儿有些烦恼,要知道这些债主中邱老头还算是好说话的,尚财主就不是这么好打发的了。

    当时李家娶三儿媳时置办席面的银钱就是借的尚财主家的,当时还按了手印签了契,每个月还一成利钱,再这样下去欠的钱会越来越多,而家里的出息全在几亩土地上,能吃个半饱就不错了,那里还有余钱。

    李老头儿在家愁眉不展了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办法。

    这么大一群流民,要是发生了民变怎么办?站在城头上的知府看着下面成千上万的灾民,背后冒起了冷汗。现在不是为了政绩而粉饰太平的时候了,知府写了奏疏连夜送往京城,这群灾民光凭他小小的通州府是解决不了的了。

    当奏疏送到京城时,朝堂上的大臣正在为是否因该增派大军去边关吵得不可开交。而当这封奏折被念出来时,朝堂顿时一静,不过半响又炸开了。

    “这通州知府是干什么吃的,这么久才把消息报上来!”户部尚书怒发冲冠的吼道。

    旁边吏部侍郎尴尬道:“这也怪不到通州知府身上,谁也想不到旁边青州府c文州府发生了干旱,灾民都往通州跑,是青州和文州的知府失职了。”

    “失职,呵呵。”户部尚书都被气笑了。

    “这种官员该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一个年轻的御史愤怒道。

    “就是就是,这种官员就该杀。”周围官员纷纷高声附和,像是不附和就不足以证明他们不同俗流一样。

    中年天子盯着下面吵成一锅粥的官员脸色阴沉,旁边宦官知机的大喊了一声:“朝堂之上,岂容大声喧哗!”

    宦官尖锐的声音瞬间压下了朝堂上的喧哗,大臣们连忙跪下请罪。

    “处理青州文州的官员的事压后再说,先说灾民的事怎么解决?”玉阶上的天子并没有叫起,而是平静的问道。

    朝堂上一时间鸦雀无声,大臣们都低着头,假装自己不存在。

    皇帝看着下面刚才还慷慨激昂,现在却装鹌鹑的大臣,一时间怒火烧心,却还是按捺了下来,不动声色的问:“王尚书,你说怎么办?”

    “朝廷要马上赈灾,安抚受灾百姓”。被叫到的吏部尚书滔滔不绝道。这个时候肯定要说赈灾,不然会被天下人指着脊梁骨骂。

    皇帝皱着眉头听了他说了半天,说的天花乱坠都没说到点子上,直接问道:“怎么赈灾?派谁去?要多少粮食?”

    “这个,可以商讨商讨”吏部尚书额头开始冒冷汗。

    “户部没粮,也没有银子。”户部尚书见皇帝看他,连忙道。

    大殿上又是一片冷寂,大家当然知道户部没钱没粮,不然早就可以高谈阔论,说出一大堆计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