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四十八章 再改(上)(第2/3页)  轮回之帝国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开始时是十里为一亭,设有亭长;十亭为一乡,乡里有三老、啬夫、游徼等人。其中三老掌教化;啬夫管诉讼、征收赋税;游徼巡查治安防范贼盗。

    汉初的丞相萧何,之前就是县里的一个小吏;而刘邦的亭长,实际上是秦制中最小的一个官。秦代所谓的“里”,也就相当于后世的村长。

    汉承秦制,却废掉了秦制中的“监郡御史”,改为由朝廷不定期派出巡视各地的“刺史”,这个“刺史”在汉末,就变成了“州牧”。

    所以,某人让御史台在各郡设立御史院,在陆秀夫看来,也就是恢复了秦制中的监郡御史。

    到了隋朝,施行了“三省六部”制后,作为对“六部之制”一种对应,原则上就变成了“郡、县有六曹,”或者“郡有六曹,县有六案。”

    当然,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无论郡、还是县,编制上多少会有一定的伸缩。也就是在有些郡和县,某些“曹”或“案”未必会设。

    陆秀夫原本认为,只要真得有决心,大宋过去官职、官制上的混乱并非不能扭转,毕竟朝廷在神宗先帝元丰年间就曾做到过。

    但他后来发现,某人的目的既不是恢复秦汉之制,也不是隋、唐旧制,而是要在理清朝廷各部职责的基础上,重新订立朝廷的官制和官职。这事就变大了,也变得更复杂了。他的好学生还真不愧是众人嘴里的野心勃勃、胆大包天之主。

    陆秀夫和赵樵是于景炎十六年的年初开始收到相关旨意的,其中的第一个就是:“理清朝廷各部的职责,在此基础上重订朝廷的官制。”

    就此,赵樵和吏部的众人在很是忙碌了一段时间后,参照元丰年间的做法,于《唐六典》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文稿。可让他们意外的是,文稿呈上去之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始终没有下文。

    然后到了景炎十七年,就开始变为某人将“文稿”断断续续、看似杂乱无章地下发到陆秀夫、赵樵和吏部众人的手上。

    这些“文稿”中的第一个,仍然是与皇室有关。

    “卫王昺,为人至孝,随太后及朕至海上,叠经大难,与国同忧,其王爵之位世袭。”

    “自今往后,除所立太子外,皇子一律不授王位,仅为公爵。”

    “取消朝廷过去的恩荫制。与皇室相关的其他人等,此后凡在太学毕业、且经吏部考核后在朝廷任职的,为国立功的,所应得的俸禄和奖赏,悉从朝廷之制。此外的任何人,即便身有爵位,朝廷也不授予他们土地,给予钱财。”

    “以上均着为令。”

    看了这个诏书,陆秀夫和赵樵都吃了一惊。

    赵昺随行朝到海上,他的王位世袭本就在所有人意料之中。

    未来的太子会被授予王位,也不令人意外,这基本上就是朝廷的惯例。

    但是,最关键的是第三条。朝廷从此取消过去的恩荫制。

    前面曾经提到过,“恩荫制”又被称之为“推恩制”,或“荫补”。即,朝廷在一定的时机,授予功臣、高官的子弟及亲属,乃至于他们的门客一个官位,以示朝廷的恩宠。

    而它的取消也就意味着,包括陆秀夫和赵樵在内的所有人,他们的家人、亲戚等等,从此再也不可能通过这个途径为官。

    赵樵的脑袋有点闷。失去这么一个朝廷的恩惠,他心里不能说就一点也不在意。

    可没等他开口,陆秀夫已经瞥了他一眼:“朝廷过去之所以官员过滥,屡屡推恩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陛下此举,又何尝不是在针对皇室?”

    其实陆秀夫和赵樵都不是不知道的,“推恩”的弊病就在于,它太滥了。不仅是朝廷的官员,就连皇宫里,也是从太后到下面的嫔妃,人人都有所谓的名额。甚至在嫔妃们生了个孩子后,也能得到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