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九十八章 国学之考(第1/2页)  轮回之帝国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东缓缓地走在廊下,尽量让自己的脚步不发出声音,并且这家伙为了不引入注目,还身着了便衣。

    他如此小心翼翼,其结果自然是导致了跟随他的吉安和邓自愿也微服,愈发轻手轻脚。

    张德随文天祥前往西南后,他过去的殿前将军之职自然是不能再担了。而在离开之前,他向苏刘义和兵部、参谋院推荐了邓自愿。

    邓自愿上任之后,别人且不说,至少在他随陛下到建康时,现在仍然是他的,也不够人性化。

    二是考试时间的设置,它就一个字,“长”。“长”到不仅后世、就是当时之人也都受不了,宋代甚至有考生因口渴而喝墨水。

    这可不是夸张,有关宋代科举制度的资料中就有。

    当然,如果您的水平贼高,一挥而就,立马交卷也不是不可以。要是文章还行,从此您在天下的名声之响,也是后人难以想象。

    但最主要的,是考试科目的设置。如按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出题过于偏文,基本上是纯文科考试。

    东肯定要改变上述情况,这也是他早已有的打算之一。并且这件事对他来说一点都不复杂,这自然是由于他有后世的做法来参照。在他的心目中,所谓的太学入学考试就是后世的高考。故此,他轻车熟路地做出了如下拟定:

    首先,新的太学入学考试,考场设在朝廷新建太学的校舍;如校舍不足,可临时借用广州城里的县学教室。

    这也就是采用后世的课堂考试法。它其实并不算太出格,因为本朝太祖所开创的殿试模式,就与此类似。

    其次,太学的入学考试,要考三场,即:基本的国文知识;策论,也就是后世的命题作文;另一个就是算术。

    三,在考试的时间上,将每场考试压缩为两个时辰、即四个小时,整个考试在一天半之内结束。

    他的这个“杰作”一端出来,谢枋得和刘鼎孙真大吃了一惊。

    谢大侠疑惑地看了看陛下:

    “官家,这些……”

    帝国陛下摆了摆手,笑着做了解释:

    “谢爱卿,刘爱卿,朕改用如此之法,是为了以后着眼,因为现在只能算是刚开始。您们有没有想过,一旦朝廷实施了教化天下的大计,而天下的学子又都进京赶考,哪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宋代的高峰时期,天下学子进京赶考的,曾达上万,今后只会更多。要是按过去的做法,您要撘多少“关”人的小屋?临时你也来不及。所以,过去的做法必须要改变。借用县学校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资源的充分利用。

    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改为在各地就地考试同样是一种必然。只不过现在还没到这时候,先慢慢来吧。

    帝国陛下淡淡地加了一句:“教部对此可不能不有所考虑啊。”

    得,教部面临的事大了,也更多了。

    “至于考试的科目中设立算学,是朕认为过去对它重视不够。二位爱卿,朝廷设立太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治理天下的人才。而要想治理好天下,不会算账是不行的。”

    好么,听了陛下的解释,谢大侠和刘大学士算是无语了,因为现在你不会算账还真是不行。不会算?以后在争朝廷预算的时候,你亏在哪里都不知道。

    但这并不算完,帝国陛下的最后一个解释,才算是彻底暴露出了他阴暗的本质。

    “无论怎样扩大,朝廷太学的生员之额毕竟都是有限的。那么,在选拔天下的人才上,就要多方面考察。其中的一点,就是不仅要考察学子的才学,还要考察他们的思维反应是否敏捷。在这点上,朝廷过去的考试颇有不足。故此,朕特意将考试的时间压缩,以考察学子的思维敏捷程度。”

    “坦率地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