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历史的脚步(第1/3页)  轮回之帝国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宋景炎三年四月底,出使占城的刘黼、夏士林返回了琼州。他们费了不少唇舌总算为行朝弄到了部分急需的粮食,这大大缓解了岛上的粮食危机,也让为此一直焦虑不安的陆秀夫松了一口气。

    刘黼、夏士林在占城见到了陈宜中,并且陈宜中在粮食的问题上还帮他们和占城国主进行了交涉。但陈宜中没有跟他们回来,只是说还要为朝廷住占城进行商议。

    行朝的众人对此议论纷纷,但东没有理会这些,他在此期间和文天祥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交谈。

    后世研究宋帝国历史的学者一致公认,帝国历史中最难以明了的是景炎年间的历史,而景炎年间的历史中,最迷雾重重的又是行朝在海上和琼州的经历。

    由于帝国当时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一切都是从简,所以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记录,都很简略。比如像帝国君主和文天祥的这次谈话,在史书上只有寥寥的“帝问对于宋瑞”这六个字。

    但令人不解的是,当时帝国核心的几个重臣对于这段迷雾重重的历史,以后竟然也少有留下只言片语,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他们是在刻意地隐瞒着什么。

    就帝国君主和文天祥的这次会面,许多后世的学者根据文天祥的为人、其后的仕途轨迹、后来帝国政治的进程、以及一些其他大臣回忆中的蛛丝马迹猜测,正是在这次君臣会晤中,宋瑞对帝国君主所说的话,对帝国未来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史免不了猜测,但猜测永远不等于历史。

    对当时的东来说,他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安排宋瑞在行朝的位置。

    如果让东评价宋末三杰的能力,那么在大局观上,宋瑞绝对会被他排在第一,因为史书上宋瑞的几件事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宋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宋军于焦山再次大败后,文天祥勤王至临安,针对日益严重的帝国局势,上疏朝廷:

    “本朝惩五季之乱,削籓镇,建都邑,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浸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破,中原陆沉,痛悔何及!今宜分境内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以广西益湖南而建阃于长沙,以广东益江西而建阃于隆兴,以福建益江东而建阃于番阳,以淮西益淮东而建阃于扬州。责长沙取鄂,隆兴取蕲、黄,番阳取江东,扬州取两淮;地大力众,乃足以抗敌。约日齐奋,有进而无退,日夜以图之,彼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

    他的意思如下:“帝国鉴于五代之乱,削藩镇,建州县,虽然足以纠正五代以来尾大不掉的弊病,但国家也因此而渐渐衰弱。所以敌人攻一州,一州陷落,到一县,一县被破。中原沦丧,令人悔恨不已。现应该在帝国境内分四镇,立都督在那里统领。以广西加湖南,设都督府于长沙,广东加江西立府于隆兴(南昌),福建加江东立府于番阳,淮西加淮东立府于扬州。令长沙攻取鄂州,隆兴取蕲、黄,番阳取江东,扬州取两淮;如此,帝国控制的地方将扩大,国力大大增强,足以抗敌。再约定时间共同向前,有进无退,不断地进攻,对方必定会迫于防守,疲于奔命,百姓中的豪杰再趁势而起,那么敌人是不难击退的。”

    在这篇上疏中,宋瑞不仅指出了帝国自建朝以来在军政上的缺憾,同时对时局提出了一个宏大的解决方案。我们不论其方案是否能够奏效,但这是当时整个帝国朝廷里唯一的关于时局的对策,而且它是富有进取心的对策。它充分显示了宋瑞的全局性眼光、以及敢于变革的勇气。

    可帝国的大臣们是如何认为的呢?“时议以为迂阔,不报。”

    当三个月后,也就是德祐元年十一月,元兵破独松关(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南独松岭上),临安直接处于元军的威胁之下,帝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