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章 浪漫主义(第1/4页)  电影求索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浪漫主义,指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通过表现理想来反映现实,强调主观性与主体性,不注重对现实的如实描写,侧重于抒发热情和表现理想,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c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

    1更为内化和情绪化的探索精神。

    浪漫主义这个词在1798年出现,当时西方人开始意识到人类的思想要发生某种转变,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

    美国著名艺术史论学者詹森提到的这个转变与法国大革命c拿破仑战争和工业城市的发展等息息相关。

    人们开始反思理性时代的意识追求,在反启蒙和反理性的层面找寻与内心的更大共鸣。

    随之感性时代到来,浪漫主义艺术家不屑于古典主义的传承与复兴精神,普遍认为情感高于理性,崇尚天才和超人。

    在浪漫主义艺术发展中,文学和哲学思潮,包括宗教与自然观念,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艺术创作思维和方法,深刻影响了世界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家创作。

    浪漫主义者与古典主义c新古典主义者有着共同的探索精神,他们在人c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中不断制造谜团和解答谜团,使得浪漫主义出现了两大特质。

    第一是感性。

    卢梭在《忏悔录》中用文字承载了自己的多愁善感:只有我自己!我知道我内心的感受,我还知道别人。我这个人生来就和我见过的那些人不一样,我敢说我这个人就是和活在世界上的那些人不一样,就算我不比别人好,起码我跟别人不一样。

    卢梭的话代表了浪漫主义艺术思维的一大特点,感性。

    也正是在感性的刺激下,艺术家用重复甚至无逻辑的外化展示内在的情绪。

    艺术家想要得到认同,通过作品c口述等等,然而,越是自由的内心越呈现出复杂的特质,以至于无法外化c无法表达,随着艺术家创作和渴望认同度的增加,他们的作品会呈现出一种更为内化的指向性,在不断探索和深挖潜意识和内心状态的现实中,感性变得更难理解。

    浪漫主义艺术家只是在进行自我内心的不断深入与拓延,对于创作而言,自然是逐渐内化的。

    第二,情绪化。

    这是基于感性之上的,经过思考之后相对理性的体验。

    理性到感性的转变作为艺术发展的趋势,一定是从实在的现实走向艺术家内心的现实,但似乎艺术家并不快乐,悲观的情绪化成为浪漫主义的第二大特点,感性激发出的内心挖掘,让艺术家陷入了悲观的境地。

    艺术家的视角似乎不再局限于光晕笼罩下的复兴与辉煌,而是转向了更为人性的内心和苦难的现实。

    2抽象与具象的判断力。

    当艺术家视野从对人体和人文的关注转向自然和现实的时候,他们也就完成了人与世界关系的重新构建。

    也就是说,古典主义时期,艺术家关注自我存在的人文意义,到了新古典主义时期以及之后的浪漫主义时期,艺术家开始关注自我生存的场域意义,从“小我”到“大我”的拓延,成为浪漫主义艺术思维对传统艺术最大的反转。

    在这一过程中,对现实的描绘是具象的,抽象的情绪包含其中。抽象是内心外化的表现,具象是对现实之物的感受,两者都是实在。

    卢梭认同的“自然”观念,是自然界c生存状态和人性三者的结合,这是“理想自然”的境界,也是集合抽象与具象的境界。

    在二者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