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章 艺术本质(第1/4页)  电影求索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对事物本质的追问,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式的问题。

    按照古典哲学和美学的传统,哲学先驱们要问的问题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什么让艺术成为艺术?20世纪随着哲学的发展,出现了现象学和语言学的转向,对本质主义的怀疑倾向占据了上风。因此反艺术本质论倾向的观点影响深远。这些新的方法c观点和思想变换了提问的方式,其问题不再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而是艺术的概念如何构成,艺术如何自我定义,艺术的边界在哪里,以及艺术的定义和有关概念内涵的知识如何演变和发展。

    1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本质论。

    就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而言,亚里士多德持摹仿论的基本态度,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艺术模仿现实,但比现实更真实。

    艺术的形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艺术的整体存在形式,它是艺术被辨认的标志,也是艺术成为艺术的基础条件。

    亚里士多德把形式作为事物的本体,改变了古希腊乃至整个西方古典哲学的发展防线。首先,用形式论取代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这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起了关键作用。其次,形式论使得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开始从普遍走向具体,从整体走向差异。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表现的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形式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两者一起构成艺术的形式和整体形态。形式赋予质料以本质,各种艺术之间的差别主要不在于模仿,而在于形式间的差异性。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本质论,概括地说就是艺术摹仿论和艺术形式论的辨证结合,即承认艺术的质料为模仿之物,艺术的形式则为根本。因此,这一艺术本质论开辟了关于艺术形式的形而上学。

    在西方艺术理论的历史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传统。一个是重视内容的传统,另一个是重视形式的传统。形式的传统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两千多年,不断被人提及c改写和深化。即使到了20世纪,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c苏珊·朗格的表现性的形式c俄国形式主义或结构主义等思潮,均可以看作是对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延续和深化。

    2席勒的艺术审美本质论。

    席勒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一方面,艺术是人类的本质标志,另一方面,艺术是“把真和善统一于美的形象”的创造活动,艺术的本质在于艺术的审美外观。这两个层面之间既有必然性的逻辑联系,又有着前后沿程的历史关联。第一个层面,艺术是具有人类学本质的审美创造,第二个层面,艺术是具有审美本质的存在。

    席勒由此区分了人类艺术史上先后出现的两种艺术,模仿自然的艺术,以及更高阶段的审美的艺术。

    席勒指出,有两种艺术美的存在:一种美是选择的美或者质料的美,这是对自然美的模仿(再现),另一种艺术美是表现的美或形式的美,这是对自然的模仿。前者处于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后者则处在高级阶段,没有后者就没有真正的艺术。两者完美结合促成了伟大艺术的诞生。

    席勒还涉及了另外一对重要的概念范畴——艺术的创作者和艺术的欣赏者(观众)。现实世界c艺术作品c艺术家c观赏者构成了相互交织的矩阵。这个矩阵也构成了后来艺术学研究展开的的重要理论模型。

    席勒的艺术本质论继承了模仿说的传统,同时又开辟了表现说的先河。

    3有意味的形式。

    贝尔给艺术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与这个定义相伴的艺术史背景是,在视觉艺术领域,浪漫主义开始衰落,各种新鲜的美术探索浪潮此起彼伏,从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尝试,到各种抽象主义的宣言性实验,围绕艺术语言c艺术形式,而不是艺术内容进行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