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零七章 就是干!(第2/3页)  东厂督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说道,“妙啊!太妙了!如此一来,盐铺的老板为了不挨罚,不是得追着大盐商要税契了?而大盐商为了不挨罚,不是得追着盐场要税契了?而盐场为了获得等额的税契,不是要跟朝廷如实申报出盐的数量了?”

    秦书淮呵呵一笑,“皇上英明。这么一来,朝廷只需要检查那些小盐铺、小盐贩就行了。这些人胆子小,关系少,为了避免挨重罚,肯定会主动跟盐商索要税契的。这样一层层倒逼,上面的大盐商和盐场就很难做手脚了。”

    秦书淮说的很简单,然而人类社会想出这个办法,足足用了上千年时间。

    这种收税办法,在后世有一个响亮的称呼,叫增值税。

    增值税可以说是税务史上最跨时代的发明,因为它的出现,让税收效率至少提升5到10倍!

    当然,任何税收办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偷税漏税的情况肯定还会有。但跟以前的税收方法比起来,采用这个方法后,同样的税率多收5倍的税是很轻松的。

    崇祯彻底激动了。

    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

    拽着秦书淮的衣服说道,“秦兄,如果完全采用你的办法来收,以你估算,就盐税这一项咱们能年入多少赋税?”

    秦书淮轻飘飘地吐出一个数字。

    “大概也就两千多万两吧!”

    “多少?”

    “两千万两!”

    明末产盐大概八亿斤,每斤300文,折合白银2.4亿两。如果按17%抽,理想状态是可以收到四千万两的。不过理想状态不容易实现,秦书淮就给打个对折,保守估计两千万两。

    两千万两什么概念?是以前全国年税赋的3倍!

    而这仅仅只是盐税一项!

    崇祯端着酒杯的手都开始微微晃动了。

    “秦兄,你真不是跟朕开玩笑?”

    秦书淮微微一笑,“皇上,我现在是以臣的身份在跟你说话。”

    崇祯又提高了声调问道,“那以秦兄的估计,把所有税收都加起来,大明一年可收多少税赋?”

    秦书淮道,“皇上,臣是这么想的。咱们先去掉田赋,再砍掉什么乱七八糟的辽饷、练饷之后,然后定个小目标,比方说先搞它个一亿两。”

    “多少?”

    “一亿两。”

    这个数字秦书淮并非信口开河。

    清朝中后期,全国税赋大概5000万两左右,这还不算各种地方摊派,要是明的暗的都算上,一亿两只多不少。

    有人说,时代不同,明朝就未必能收这么多税。

    事实上,明朝的商业活动比清朝只有更繁荣、更开放,而且人口也不比清朝少。

    当然,也可以撇开这些不谈。退一万步说,就算清朝因为时代更靠后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比明朝更好吧——强调下,这是退一万步说,事实不是这样的。

    那么秦书淮依靠更先进的“增值税”理念,税收的效率也至少是清朝的5倍以上。

    而且,秦书淮打算设立海关,开放对外贸易。参考明末一些大海盗,就知道光是走私,大明的对外贸易额至少在数千万两银子上下。如果完全开放,那么数字肯定不止这些。海关可是能理直气壮收高税的地方,进出口货物两面收税,即便收30%的税都算是低的——猜猜这一年能收多少?

    另外,秦书淮还可以在运河上打主意,这又是一笔收入。

    还有么?

    当然有!

    明末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不是出现了大批的钱庄银号么?银号交易,也收税!

    不光收税,而且朝廷也搞,发行以朝廷信用为背书的银票,小到一两,大到万两。如果朝廷自己搞不起来,就请各地的大商人一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