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8章 公门慈父(第1/3页)  东鲁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合欢镇到昌阳县城,快马需要半天的路程。

    若萤却巴不得这段路永远都走不完。

    生平首次离家,一草一木都觉得新鲜。

    记忆中模糊的十里八乡,都在眼前逐一排开,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远,不过就是一片一片c能够用巴掌盖得住c用指缝梳得顺的点与线。

    天高地远,怎么走都走不完的合欢大街,在心里渐渐缩小,最终变成米粒那么大,轻而易举地收纳于心底。

    二舅和谭麻子并排坐着,大声地聊着天,讨论着各乡各村的庄稼长势,以及从各处听来的奇闻轶事。

    当早饭消化殆尽,屁股颠得有几分酸疼的时候,昌阳城楼出现在了眼前。

    县衙在城中心,占据了一条街的位置。但是,街道上没有游商浮贩,街面青砖街面宽敞而干净,显得庄严而凝重。

    道路两旁遍植垂柳,袅袅依依,跟周遭的建筑对比起来,越发的柔的更柔c强的更强。

    二舅看得有些傻眼:“县衙有这么大”

    知道读书人了不起,也知道正八品的官不算小,但跟眼前这一片井然有序的房子比起来,都不具备实质性的震撼力。

    能够住在这里头,能够行走在这条街道上,本身就已经跟他这种匠户之子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天壤之别c云泥之别c鹄雀之别。

    人跟人,差别怎么就这么大?

    人比人,气不死也会唏嘘而亡啊。

    他忽然醒悟到一件事:或许应该好好听老爹的话,好好学艺,尽早学成出徒,尽早可以十里八乡地揽活计。

    只要有了一技之长,哪怕走到昌阳城,也饿不着肚子。

    老人言,果然要听。

    谭麻子长年累月负责接送钟老三,对此却是司空见惯了,对于县衙的了解,也比二舅深沉,少不得耐心地给他做解释,因何一座县衙会有这么多的房舍。

    县衙中,除去有品级的职官,下面还有三班衙役。

    三班包括:皂班c快班c壮班。皂班和壮班负责内勤c站堂c行刑c警卫c喝道。其中,壮班负责的都是些力气活儿。快班分为步快和马快,主管一县的缉拿捕盗。

    除了这三班人马,还有民壮c弓兵c粮差c门子c禁子c仵作和稳婆c厨夫c伞扇轿夫等。

    这些人分工明确,由衙门统一管理c调度,每年分发额定的工食银钱共计六两。

    为当差便利,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会给安排住在县衙附近。越是差事要紧的,住处距离县衙越近。如县令c县丞c主簿等,就只能住在县衙之中,不允许在外另设私宅。

    仔细算下来,整个县衙上上下下c里里外外共有将近二百人。虽然大部分都没有品阶,但俗话说的好“县官不如现管的”,吃的是皇粮,办的是公差,在普通百姓眼中,这已经是大大地特殊了,不敢说高山仰止吧,起码见着了,不敢不恭敬三分。

    谭麻子把马车暂时停靠在衙门对面的柳树下。

    从这个方向,能够尽览衙门的威武壮观。整个衙门的外墙上,就只有一个大门,面朝正南,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有屋顶的房子。这个门,叫做“头门”。

    大门为六根柱子间隔的三开间,每一间,各安两扇黑漆门扇,三开间,共六扇门,因此,百姓们也管衙门叫做“六扇门”。

    大门前有两堵照壁,成八字形对立,像是韩信曾经钻过的那两条腿。

    门两边各置一个石狮子,高大威猛,龇牙咧嘴的,颇能起到威慑宵小的作用。

    二舅跳下车,整顿了衣衫,蓄了口气,端着小心上前去作揖。

    正值午休时候,两个门子坐在门柱后的阴影里打盹儿,听见有人来,立马就跟挨了鞭抽似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