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3 章(第2/4页)  读史巧经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明胡氏积几十年的经商经验,感悟到要创出金字招牌,非以诚待人不可;如果待人不诚,极尽欺诈之能事,即使借用别人的招牌也是无济于事。

    二是以信接物。“信”也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儒家所倡导的“立信”、“笃信”、“言而有信”、“讲修信睦”等学说对徽商影响至深。徽商在经营活动中十分重视自身的商誉和信誉:徽商讲究童叟不欺,市不二价。如歙县商人吴南坡在行商过程中,因遵循“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的原则,赢得了顾客的信任,生意极为兴隆,四方民众争购其货,从不挑剔货物的“精恶长短”(《古歙岩镇吴氏族谱?吴南坡公行状》)。

    徽商还非常重视商品质量,不售伪劣商品。如休宁县商人吴鹏翔曾经营胡椒买卖生意,与人签约后购进3800斛胡椒,后经人辨别,发现这批胡椒有dú。原卖主惟恐jiān情败露,央求吴鹏翔退回原货,终止双方契约。然而吴氏竟不惜成本,将这批有dú胡椒付之一炬,以免卖主售与他人以损害消费者。

    另外,徽商重承诺,守信用。凡借贷银钱,收取存款,徽州典商中的正直者都守信不渝。如歙商唐祁,其父曾贷某人银钱,后来债主诡称债券丢失前来讨债。唐祁以其父借贷属实,如数归还了债款。后有人拿着以前所谓丢失的债券前来讨债,唐祁以其债券属实又付了一次债款。

    三是以义取利。“义利之辩”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儒家先哲一般是勇于言义而羞于言利。但作为商人,其经营的最终目的又不外乎一个“利”字,与“义”似乎无缘。深受儒家传统思想教育影响的徽州商人打出“以义为利、利缘义缺的旗号来调和“义”、“利”之间矛盾,主张“以义获利”、“义利双行”。如婺源有一李姓商人经商大半生,晚年总结自己行商经验时,感触最深的体会是:“财自道生,利缘义缺(《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环田朋处士李公行状》)。

    徽商以义取利的事例在徽州地方志、谱牒文献中俯拾可得,举不胜举。徽商的这些商业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所有经营者学习和借鉴。

    太阳无时不普照粤人社会粤商

    自西汉时广州就已成为南部中国珠玑、犀角、果品、布匹的集散之地,宋时的广州已是“万国衣冠、络绎不绝”的著名对外贸易港了。明代时,广东设了“十三行”。到清代,这里更是中国惟一的对外通商之地。

    因为这样的商业传统习气,广东的农民自能出海与海外人进行jiāo易之时起,就没有中断过商业活动。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广东人个个都是商人的后代。

    第97节:粤人社会粤商

    作者 : 康贻祥

    广东人非常善于汲取新的思想文化。粤商出海远航,与南洋各地来往密切,因此,广东籍华侨在南洋很多。同时广东地处南大门、粤商极易受外宋文化的影响。在古代,广东地区受东南亚文化影响非常深,到了近代,西方文化在广东也广为传播。近代史上频繁的海外贸易、华侨出入使西方大量先进的经营方式、生活方式、建筑制造、工艺美术率先传入广东,使广东人在封建社会的迷雾之中仍能看到西方文化的闪耀,没有完全封闭,这使广东成为近代西方民主革命思想摇篮。清道光十年,英国议会对曾在中国做过商业贸易的英国商人进行了一次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在广州进行贸易的人都一致声称,在广州经商几乎比世界其他一切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海外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太阳无时不普照粤人社会。”

    粤商在近、现代步入辉煌时期。在近代,由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以及中国缓慢地迈开近现代步伐,晋商、徽商等因为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而粤商却伴随着近代广东商品流通的扩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